?
為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加快構建具有興國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增強全縣人民體質,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根據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江西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贛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實施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落實《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要求,全面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新發展理念,突出問題導向,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健身需求與全民健身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聚焦場地設施布局、賽事活動打造、科學健身服務、 社會組織作用、體教融合發展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為建設工業強、城鄉美、百姓富、作風好的“模范興國”貢獻體育力量。
二、發展目標
著力推進場地設施更加均衡化、賽事活動更加豐富多樣、社會組織更加規范健全、科學健身更加廣泛普及的全民健身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使全民健身成為推動興國經濟轉型升級、促進社會和諧、拉動體育消費的重要力量。到2025 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人民群眾健身意識和身體素養持續提升,逐步實現全民健身服務便民化、均等化、科學化、信息化。縣、鄉鎮(區)、行政村(社區)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和社區15分鐘健身圈實現全覆蓋,全縣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6平方米以上。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3.6%以上,城鄉居民體質合格率超92.5%,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少于2.16名。全民健身與教育、旅游、健康、養老、文化、互聯網等行業深度融合發展。
三、重點任務
(一)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取得新突破。構建縣、鄉鎮(區)、行政村(社區)三級全民健身設施網絡。盤活城市空閑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設用地,支持以租賃方式供地,倡導土地復合利用,充分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科學合理規劃建設貼近社區(村莊)、方便、可達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運動場、體育公園、健身步道、健身廣場、小型足球場、連片綜合門球場、氣排球場,以及水上、山地等戶外運動健身設施。新建居住區和社區要按相關標準規范配套群眾健身相關設施,按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于0.1 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 0.3 平方米執行,并與住宅區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加快推進興國縣全民健身中心、新建11個以上社會足球場,新建5個以上鄉鎮(區)全民健身場地器材,新建或改擴建1個以上縣級公共標準田徑場(含跑道和標準足球場),新建或改擴建城市體育公園不少于1個,提升改造并擴大健身步道建設規模。
建立健全雙向開放機制,有序推動公共體育場館為學校、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開展體育活動提供免費低收費服務;大力推進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工作,學校應當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向學生開放體育設施。加強體育場地設施開放工作的評估督導和安全檢查,確保滿足開放要求、符合安全標準,保障使用安全。鼓勵社會力量興建營利性體育場地設施,參與體育場地設施運營和管理,不斷提升體育場地設施公共服務質量和運營管理水平,滿足市民較高層次的健身需求。
(二)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打造新亮點。廣泛開展適合青少年、職工、婦女、老年人、農民、職業人群、殘疾人等群體的全民健身活動,定期舉辦全民健身運動會,行業系統、機關單位、體育社會組織開展年度全民健身活動,構建多層次、多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動體系。充分利用山地河流自然資源,深度整合串聯自然人文資源節點,開展徒步、騎行、登山、慢跑、球類、廣場舞等時尚休閑活動,開拓陸域、水域等室內戶外、線下線上各類運動項目。充分發揮各專項體育協會和體育總會的組織引領作用,根據不同人群、地域、行業等需求特點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賽事活動,提升內涵品質。結合疫情防控常態化,創新體育賽事線上活動平臺,積極開展云端賽事活動,大力推廣居家健身和線上健身項目,引導群眾實現體育鍛煉常態化。
加強全民健身活動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積極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活動。舉辦全民健身運動會、社區運動會,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全國性、區域性、綜合性群眾運動會和節慶體 ??育主題活動。充分發揮單項體育協會、行業體育協會、老年人體育協會等體育社會組織對基層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的組織領導作用,以特色、小型、多樣為原則,推廣群眾喜聞樂見、廣泛參與的足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賽事活動,加強武術等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傳承保護,結合春節、元宵、端午、重陽等傳統節日,廣泛開展龍獅、客家武術等民間體育活動。
(三)科學健身服務體系提升新水平。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組織管理體系,加強全民健身志愿者隊伍建設。建立完善的縣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及鄉鎮(區)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站組織體系。注重發揮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及各單項體育協會在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中的作用。吸納優秀退役教練員、運動員、體育教師進入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定期舉辦社會體育指導員展示和交流活動,落實激勵、獎勵制度。組織引導全民健身志愿者進機關、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宣講科學健身知識、傳授體育技能、指導使用體育設施等。
各級學校嚴格貫徹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認真開展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及時、準確上報數據。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積極推動醫護人員參與科學健身指導工作。推進科學健身進醫院,推動社區醫院和體質測定指導站融合建設,開展體質檢查和身體測試,并將體質測定相關指標納入日常體檢范疇。
(四)青少年體育體教融合迎來新發展。以“天天鍛煉、健康成長、終身受益”為目標,大力推進體教融合發展,積極開展以校園足球為主的“1+3+N”體育運動和藝術活動項目(即校園足球+跑、跳、投3項基本運動技能+其他體育運動和藝術活動項目)學校體教融合模式,推進素質教育,助推“雙減”工作落地見效,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將體育精神融入孩子血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到2023年,確保每名學生能熟練掌握1項以上體育技能或藝術才能;確保每名學生校內每天參與體育和藝術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確保每名五十周歲以下教師參與指導或管理1項以上體育或藝術技能項目的三個“1”目標。
嚴格執行課程標準,開齊開足體育課,小學階段每天1課時,初中階段每周至少3課時,高中階段(含中職學校)每周至少2課時。將課外陽光體育鍛煉納入教學計劃,確保每天一小時校園活動。大力發展校園特色體育,全面推進校園足球普及深入,推動各類體育項目特色發展,到2025年,基本實現全縣中小學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或“一人一項”“一人多項”的學校體育育人模式。健全完善訓練競賽體系,縣教科體局每年組織舉辦全縣中小學足球賽事、全縣田徑運動會,定期舉辦其他各類體育賽事。
(五)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創建新業態。深化體育領域改革,實現體育產品創新、結構優化升級,構建體育產業新發展格局。基本建成多方合作、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體育產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產業體系。逐步形成社會力量為主體,各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體育產業格局。推動體育產業跨界融合發展,體育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市場機制不斷完善,消費需求愈加旺盛,對其他產業帶動作用明顯提升,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重點培育運動休閑業、競賽表演業、體育旅游業、體育培訓業、體育用品制造業等5大產業,打造1個具有省內影響的特色品牌賽事。推動體育彩票穩步發展,“十四五”時期累計銷售額突破4億元。
(六)市運會助推全民健身開創新局面。出臺《興國縣承辦江西省贛州市第六屆運動會籌備工作方案》,縣教科體局牽頭加強工作調度,落實工作責任清單,以“新時代體育促經濟發展”為主題奏響全民健身主旋律,努力把本屆運動會辦成“體育的盛會、人民的節目”,充分展現全縣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以此次盛會為契機,大力推動全民健身運動進一步發展,開創全民健身運動新局面。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縣政府—鄉(鎮)政府、企事業各單位—居委會、村委會分級管理體系,按照屬地管理原則,負責本級體育設施的投資建設、管理運營、設施維護等相關工作。將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納入民生重點建設項目,完善工作機制,縣級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協調調度,形成行動合力。強化項目組織實施,將工作責任落實到崗到人,嚴格項目管理,加強項目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確保項目建設高效有序推進。
(二)加大資金投入。全民健身工作經費堅持財政投入為主,社會贊助為輔的原則,縣、鄉(鎮)兩級政府要將全民健身經費足額列入財政預算,并隨著經濟的發展逐年增加投入,專款專用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進一步拓展經費來源渠道,鼓勵社會眾籌,創新公共體育服務投入方式。安排一定比例的彩票公益金及財政資金支持市民健身消費。鼓勵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個人向體育健身組織贊助和捐贈活動經費。
(三)完善隊伍建設。健全全民健身人才培養機制,形成全民健身與學校體育、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工作的良性互動,為體育科研人員、體育教師、裁判員、教練員、退役運動員、體育專業畢業生等進入全民健身領域創造條件。通過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擴大、綜合能力的提升、上崗率的提高等方式建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
(四)加強宣傳引導。線上線下齊動員,大力宣傳普及全民健身政策法規、科學健身知識方法等,鼓勵電視臺、報社、電臺等媒體和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公益宣傳。充分挖掘興國紅色體育文化資源,大力宣傳全民健身事業發展中涌現的典型案例、先進經驗、先進人物,弘揚興國紅色體育精神,傳播興國紅色體育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