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鄉鎮人民政府,經濟開發區、城市社區管委會,縣政府有關部門,縣直(駐縣)有關單位:
《興國縣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三年實施方案(2024—2026年)》已經2024年12月12日縣政府第60次常務會議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24年12月21日
(此件主動公開)
興國縣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
三年實施方案(2024—2026年)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和贛州重要講話精神,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奮力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目標要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持續深化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加快實施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重點領域碳達峰、生態環境質量提升、重要生態系統保護、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生態文化培育等七大行動,縱深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取得突出成效,努力以更高標準打造美麗中國“興國樣板”。
(二)主要目標
——綠色低碳轉型發展邁出新步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簡約適度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單位GDP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下降并完成市下達指標。到2026年,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占比穩步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持續提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進一步提升。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達到新高度。水、空氣、土壤等生態環境指標完成市下達目標,生態質量指數(EQI)穩中向好。森林覆蓋率穩定在75.36%以上,水土保持率提高至85.51%以上,濕地保護率達到52%以上,生態系統格局更加穩定,生態安全屏障持續筑牢。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力創新成效。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評估、市場交易、綠色金融等制度基本建立,培育一批綠色生態產品品牌,形成一批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典型經驗模式。到2026年,全縣林下經濟產業綜合產值突破2億元,發展規模和產值走在全市前列;全國名特優新產品達到7個,富硒農產品認證數量達到99個,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達到140個。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取得新突破。生態文明制度不斷完善,精準高效、效能優異、協同共治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基本形成,生態文明治理效能持續提升,加快形成一批生態文明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在省、市乃至全國復制推廣。
二、重點任務
(一)實施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行動
1.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深入貫徹落實省“千項技改、萬企升級”工作部署和市《推動工業企業創新平臺建設及技術改造“雙百雙千”三年行動計劃》,優化技改獎補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低效產能,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優化升級。聚焦縣級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6313”行動計劃,實施新一輪企業技術改造升級行動,引導制造業企業數智化、綠色化發展,三年推動80家左右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長5.5%左右。支持制造業企業打造各類標桿示范,點對點指導企業申報綠色工廠、省級“數字領航”標桿示范企業。嚴把項目審批準入關,加強新建、改擴建項目準入管理,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縣科工局、縣發展改革委、縣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鄉鎮人民政府為各項重點任務責任單位,不再單列)
2.蓄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深入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6313”行動計劃,做大做強輕工紡織、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導產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培育壯大循環經濟、綠色環保產業,加快形成綠色生產力。完善綠色制造體系,推進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創建一批國家級綠色產業示范基地、綠色園區、綠色工廠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深化“美麗工廠”試點建設,積極推廣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環境托管服務和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大力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到2026年,力爭建成省級以上綠色工廠6家、綠色園區1家。(縣科工局、縣生態環境局、縣發展改革委、經開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全面加強資源節約集約,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快節能降碳設備更新、技術升級,促進先進產能比重持續提升。深化重點領域節能增效、節水控水,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全面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爭創一批節水型企業、機關等。推進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完善公共機構辦公設備回收渠道。加大閑置、低效用地再利用力度,強化礦山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資源綜合利用率管理。完善資源再生回收和綜合利用體系,推進畜禽養殖糞污再生資源利用和秸稈綜合利用。到2026年,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率完成市下達指標。(縣發展改革委、縣科工局、縣水利局、縣自然資源局、縣農業農村局、縣生態環境局、縣機關事務管理中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強化綠色低碳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圍繞低碳零碳負碳示范工程創建要求,聚焦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技術創新,深入實施創新賦能行動,提高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加快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培育打造綠色低碳領域創新平臺。到2026年,力爭打造一批先進技術示范工程,培育市級以上技術創新中心2家。(縣發展改革委、縣科創中心、縣科工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實施重點領域碳達峰行動
5.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科學有序發展光伏、風電等生態友好型新能源,完成市下達的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指標。加大新能源車充電樁布點,到2026年,新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78座,實現全縣25個鄉鎮及1個工業園區全覆蓋。(縣發展改革委、縣水利局、縣自然資源局、縣林業局、縣供電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6.扎實推進工業領域碳達峰。全面落實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推進全產業鏈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全面開展能效對標達標,推動重點行業加快節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設備更新。推進水泥、化工等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大力推廣使用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等綠色建材產品。(縣科工局、縣發展改革委、縣生態環境局、縣住建局、縣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7.著力構建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形成綠色低碳交通運輸結構,推動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推進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建設,加快物流港建設。加快新能源推廣應用,加快公共領域車輛新能源更新替代。完善智慧綠色充電網,有序推進具備條件的區域開展充換電站、加氣站等配套設施建設。發展智慧交通,推廣高效運輸組織模式,加快建設城市智慧交通管理系統。到2026年,鐵路貨運量占比持續提升,公交車、出租汽車(含網約車)新能源汽車占比均達到80%以上。(縣交通運輸局、縣發展改革委、縣公安局、縣科工局、縣鐵辦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8.推進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嚴格落實城鄉規劃空間布局,推動形成綠色規劃建設方式,建設無廢城市、美麗鄉鎮。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大力推動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改造,推進裝配式、超低能耗和近零碳建筑。加大發展光伏建筑一體化,探索建設“光儲直柔”建筑。到2026年,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比例穩步提高。(縣住建局、縣自然資源局、縣生態環境局、縣城管局、縣交通運輸局、縣科工局、縣發展改革委、縣機關事務管理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實施生態環境質量提升行動
9.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推進“八大標志性戰役、30個專項行動”協同增效,打好藍天、碧水、凈土提升攻堅戰,扎實推進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加強PM2.5和臭氧污染協同防治,推進家具、有機化工、表面涂裝等重點行業VOCs治理。開展生態環境監測能力提升三年行動,推進重點水域水質預警監測體系建設,完成興國橫柏、龍升斷面水質重金屬(ICP-MS)自動監測站建設。持續做好化學需氧量、氨氮、揮發性有機物等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持續落實長江共抓大保護,統籌推進崇賢河幸福河示范建設。深入實施畜禽糞污、水產養殖等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深化重金屬和尾礦庫綜合治理,強化尾礦庫安全監管,推進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縣生態環境局、縣水利局、縣農業農村局、縣城管局、縣公安局、縣應急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0.強化城鄉環境治理。持續實施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升行動,加快補齊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完善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強化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推動構建集污水、垃圾、固體廢棄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和監測監管應急能力于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到2026年,全縣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高至55%以上。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因地制宜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強化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2024年3條示范帶及精品點為試驗場,探索四融一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興國模式”,力爭實現“年內有亮點、兩年能出彩、三年成示范”的美麗“興國經驗”。全域推進美麗鄉鎮建設,創建一批美麗宜居鄉鎮、美麗宜居村莊、美麗庭院。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縣城管局、縣生態環境局、縣農業農村局、縣住建局、縣發展改革委、縣衛健委、縣應急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1.筑牢生態環境安全底線。嚴格落實市生態環境“三線一單”分區管控動態更新成果,全面實行排污許可證、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周期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體系。強化新污染物治理和化學品風險防控。持續提升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加大化工園區、礦山開采、涉危涉重企業、受污染地塊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風險管控力度,及時妥善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到2026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3%以上。(縣生態環境局、縣自然資源局、縣農業農村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行動
12.強化生態修復治理。強化國土空間用途管控,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一體化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大力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加快實施畫眉坳獨立工礦區改造提升和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開展重要河湖濕地生態保護修復。2024—2026年,基本完成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治理任務,建成生態清潔小流域3條、小微濕地2處。(縣自然資源局、縣生態環境局、縣水利局、縣水土保持中心、縣林業局、縣濕地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3.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大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力度,開展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專項行動,嚴肅查處自然保護地的違法違規活動。加快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著力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防治機制,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能力建設。開展重點水域禁捕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行為,鞏固提升濊水流域特有魚類的種類和資源量。(縣林業局、縣生態環境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水利局、縣公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4.鞏固提升森林生態系統功能。建立健全林地保護管理制度,分級分類實施林地用途管制,嚴厲打擊違規占用林地、采伐林木等各類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科學開展國土綠化、低質低效林改造和天然林保護修復,積極推進國有林場綠色發展,持續擴大森林資源總量,提升森林碳匯增量。探索實施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等重大項目,加快打造一批可復制推廣的森林提升樣板。(縣林業局、縣公安局、縣農業農村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實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行動
15.持續優化核算評估制度。穩步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科學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探索建立生態保護補償、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與GEP核算結果掛鉤機制,推動生態資產價值評估結果多元化應用。(縣發展改革委、縣自然資源局、縣統計局、縣財政局、縣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6.建立完善市場交易機制。加強交易平臺建設,推進自然資源、濕地資源、林業要素等儲備運營,配合省市開展自然資產組合供應試點,穩步促進生態資源環境要素交易增量擴面。探索推進排污權、用水權、碳排放權等環境權益交易,開展“油茶林碳”交易等改革試點,積極參與江西省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建設,加快建設林業碳中和試點。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開展生態資產專業化運營。(縣發展改革委、縣自然資源局、縣林業局、縣生態環境局、縣水利局、縣水土保持中心、縣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7.加力構建生態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綠色有機名特優新等優質農產品,加快建設區域性優質農副產品生產和供應基地。加快發展現代林業特色產業,推進油茶、竹產業和林下經濟,做大做強“贛南臍橙”“贛南油茶”“贛南高山茶”等區域公用品牌。到2026年,綠色有機名特優新等優質農產品數量達3個以上,油茶產值達20億元。探索“生態+一二三產”創新融合模式,推進旅游、文化、體育、科研、康養等產業融合新業態、新產業。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建設一批國家、省級和市級森林康養基地、旅游示范基地。探索發展“林油”“林禽”“林藥”“林養”等新業態。(縣農業農村局、縣林業局、縣市場監管局、縣文廣旅局、縣發展改革委、縣教體局、縣科創中心、縣民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實施生態文明改革深化行動
18.健全生態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嚴格落實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創新生態環保綜合執法、環境資源審判、生態檢察等制度,完善生態環境領域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檢察公益訴訟機制。做好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制度銜接。推動構建環保信用監管體系,規范環境治理市場。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打造林長制、河湖長制升級版。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推動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常態化、長效化。加強環保信用數據采集整理,及時開展信用修復。(縣發展改革委、縣生態環境局、縣審計局、縣人民法院、縣檢察院、縣自然資源局、縣林業局、縣水利局、縣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9.完善政策法規體系。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法規制度、財稅金融支持政策,落實環境保護、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稅收優惠政策,加強重大生態工程項目資金、用能、用地、環保等要素保障。持續推進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建立綠色金融助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長效機制,配合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深化數字賦能生態治理,依托省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和市政務大數據交換平臺,加強數據共享,提供各類數據訂閱,促進“生態云+雙碳”大數據平臺對接。(縣人大城建環資委、縣金融服務中心、縣財政局、縣稅務局、縣發展改革委、縣自然資源局、縣生態環境局、縣行政審批局、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興國監管支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實施生態文化培育行動
20.培育生態文化品牌。開展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行動,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紅色文化等傳統生態文化,加快發展森林文化、水土保持文化、濕地文化和農耕文化等。持續實施生態道德培育行動,強化生態文化普及宣教,推進生態文明進機關、社區、校園等活動。深入開展生態文化創新實踐,積極申報省級生態文明建設教育實踐基地。打造生態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全面打響“將軍故里,模范興國”紅色文化旅游特色品牌。(縣文廣旅局、縣委宣傳部、縣林業局、縣水利局、縣農業農村局、縣生態環境局、縣發展改革委、縣機關事務管理中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1.推行綠色低碳生活。全面實施綠色低碳全民行動,鼓勵各行業各領域制定綠色行為規范,推廣應用綠寶碳匯平臺。倡導綠色消費,逐步提升節能節水、環保產品政府采購規模,推動國有企業加大綠色低碳項目投資和產品采購。深入推進綠色示范創建,開展生態文明、環境保護、“光盤行動”等主題宣傳活動,推動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縣發展改革委、縣機關事務管理中心、縣財政局、縣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組織實施
(一)凝聚工作合力。各有關責任部門要按照本行動方案確定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細化落實舉措,加強協調配合,以更強合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落細落實,高效推動全縣生態文明建設。
(二)完善評價考核。健全生態文明建設考核體系,加強污染防治攻堅戰、水土保持目標責任等相關專項考核、專項資金分配的銜接,統籌使用各類生態環保資金持續加大敏感突發環境事件財政資金保障投入力度。
(三)大力宣傳推廣。深化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強化典型示范引領,及時總結推廣生態文明建設改革經驗、有效模式和典型做法。深入開展全國生態日、節能宣傳周、世界環境日等活動,持續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眾化傳播,提升生態文明意識,增強思想自覺、行動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