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工作,進一步通過金融科技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江西興國縣緊緊圍繞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有關工作要求,用好“準、活、實”三字訣,以數據應用作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不斷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和普惠性,為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今年以來,該縣金融機構累計發放涉農貸款4.84萬筆、金額25.23億元,全縣涉農貸款余額217.05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67.7%,較去年同期占比提高1.54個百分點,金融服務“三農”能力持續提升。
“準”字為基,搭建數據平臺讓數據串起來
推動建立政務數據倉庫。通過“表格錄入+移動端錄入+云端導入”等相結合的數據采集模式,歸集縣鄉村振興局、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局等政務部門數據,打破數據壁壘,推進“標準化+集約化+數字化”縣級政務數據庫建設,助力涉農政務數據資源實時更新、常態流轉,讓“數據孤島”變為“數據活水”。搭建涉農數據歸集治理平臺。通過數據分析、建模、清洗等方式從政務大數據倉庫中挑選有效數據,完成滿足金融機構放貸需求的平臺建設,解決貸款“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用數難等問題,并實現涉農數據安全歸集、一鍵共享、任務督辦、安全監管等四項功能。涉農數據平臺已于9月底初步建成,10月試運行。
“活”字當頭,規范數據管理讓數據動起來
形成數據共享長效機制。通過數據來源單位調研走訪,制定興國縣數字政府和金融科技協同賦能鄉村振興政務數據歸集清單,明確數據細項,規定數據更新頻次,建立起數據共享和歸集的長效機制,實現全縣政務數據倉庫和涉農數據歸集治理平臺數據實時和定期更新。截至目前,興國縣涉農數據歸集平臺,共歸集了22類579個字段180萬條政務數據,涉及農戶28萬人,進一步激活政務數據金融屬性,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注入科技新動能。實現數據全流程監管。通過采用區塊鏈技術構建平臺底層,使所有數據從采集、流通、計算分析的每一步動作記錄都可以留存在區塊鏈上,保證數據動作可溯源、不可篡改,實現對數據使用全流程的安全監管。實現原始數據不出庫。通過區塊鏈底層技術和隱私計算模型,使得對外不輸出原始數據改為輸出計算結果,可以創新性地實現“數據不出庫,模型多跑路”,有效解決多方共享數據時的信任問題,保護用戶的隱私信息。實現數據閉環管理。平臺配置多種不同角色的用戶賬號,不同的賬號訪問權限受到控制,只能訪問自己相關的資源,對數據歸集、存儲、計算和調用均進行留痕記錄,并可以通過區塊鏈及數據共享節點審計日志進行數據全流程追溯,實現數據業務全閉環管理。興國縣涉農數據歸集平臺建成以來,實現數據查詢5097次,生成210份數據報告。
“實”字發力,挖掘數據價值讓數據用起來
推動對農戶進行精準“畫像”。通過大數據采集和身份驗證,廣大農戶無須到銀行網點現場、無須與銀行工作人員近距離接觸、無須提供任何紙質資料,即可切實享受“零距離”的信貸服務。通過政務大數據、信貸數據、人民銀行征信數據及存量數據,實現對客戶的自動識別、自動關聯、自動驗證,有力降低了金融機構識別客戶成本。目前,該平臺得到了人民銀行江西省分行科技處、江西省聯社以及人民銀行贛州市分行的大力支持,將興國縣列入了金融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試點地區,江西省聯社計劃以興國農商銀行為試點,依托平臺開發“線上E貸”金融產品,運用大數據和風控模型進行數據匹配,實現線上貸款“三分鐘申請、一秒鐘決定、零人工干涉”。推動金融機構提升貸款效率和決策水平。通過大數據檢索、模型評分,打破傳統金融機構在人力、物力、財力、時間上的“瓶頸”,極大減少客戶經理工作量和貸前調查時間,最大程度擴大了客戶覆蓋范圍,實現普惠金融的增量、擴面,平臺建設后預計金融機構貸款辦理時效可從3個工作日縮減到1個工作日完成。目前,興國縣涉農數據平臺已在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業產業振興信貸通”“財農信貸通”“百福·惠農網貸”“百福·惠農易貸”等5款信貸產品中進行使用,平臺使用以來授信客戶數9505戶,授信金額11.65億元,用信金額9.35億元。興國農商銀行涉農貸款余額較去年同期增長1.31億元,同比增長2.88%。普惠小微貸款余額較去年同期增長5.91億元,同比增31.25%,為金融賦能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