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六月,步入興國縣易地扶貧搬遷進城進園集中安置點思源小區,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移民搬遷安置樓,樓前屋后綠樹成蔭,公園廣場孩童嬉戲。夜幕降臨,伴著熱情洋溢的音樂,小區居民們相約跳起了歡快的廣場舞,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臉上。
▲思源小區
“這里是2016年全縣統規統建的集中安置點,項目總建筑面積4.21萬平方米,建設305套安置住房,居住的大多是從偏遠鄉村搬遷安置的村民。”思源小區第一書記廖學敏告訴筆者,近年來,興國縣城市社區黨工委創新探索黨建引領易地搬遷后續扶持新路徑,打造服務型基層黨組織,持續優化物業服務,通過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促進搬遷群眾融入社區,幫助進城居住的村民向市民轉變。
▲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
“一站式”服務開啟新生活
乘著扶貧搬遷的東風,古龍崗鎮蜈溪村李善林一家2018年搬進了思源小區,圓了一直以來的安居夢。但進城后,李善林感覺無所適從,許多日常事務不知如何辦理,最煩惱的是每年的低保認證,需要從縣城到鎮、村來回跑,非常不便。“群眾的難事,就是我們的要事;群眾盼什么,我們就要干什么。”在興國縣城市社區黨工委書記王永祿看來,解決辦事難題,是小區破解進城居住農民融入社區新生活的“幸福密碼”。為此,該小區專門召開黨員議事會,對搬遷群眾生活急難愁盼事進行梳理,探索實施“一站式”服務,確保群眾辦事不出小區,真正實現“讓群眾少跑腿,讓服務多跑路”。
說了就算,定了就干。在振興社區黨支部的帶領下,思源小區第一時間聘請了3名專職管理員,通過定期上戶走訪、微信線上派單等方式,實行專人對接、限期辦理,小到打印作業、代繳電費,大到聯系入學、就業創業,一樁樁、一件件,著實把便民服務工作做到了進城村民的心坎上。思源小區還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及小區廣場等場所資源打造童心港灣,由轄區學校、黨員志愿者多方聯動,每周六、日開展親情陪伴活動,為小區45名留守兒童打造溫馨港灣;打造集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內設棋牌大廳、書法室等,可容納30余名老人開展休閑娛樂活動。聚焦群眾就業需求,小區充分發揮安置點地處工業園區的區位優勢,引導搬遷群眾家門口就業創業,確保有勞動能力的搬遷家庭至少1人穩定就業。截至目前,小區搬遷群眾712人實現穩定就業,2022年該小區所在社區還被評為“江西省星級充分就業社區”。
“紅色物業”增添社區溫度
“物業管理規范,工作人員不僅熱情,辦事效率還高,誰家水管漏水、哪里網絡信號故障,只要一個電話隨叫隨到,服務非常暖心!”近日,在思源小區休閑廣場,說起“紅色物業”為居民辦的實事好事,小區居民唐女士連連稱贊。
群眾事事有回應,得益于社區托管小區“紅色物業”管理新模式。針對前期小區體量較小、物業成本高、居民不配合、物業公司不愿入駐等問題,興國縣城市社區黨工委積極探索將“紅色物業”融入基層社區治理,以黨建引領打造“紅色平臺”,激活“紅色細胞”,提升物業服務質量和水平。
在社區黨支部、駐村工作隊的監督指導下,思源小區組建了業主委員會,成立了紅色物業管理公司,選聘物業管理經驗豐富的安置點黨員擔任物業管理主任,聘請搬遷群眾擔任保安、保潔等工作。同時,整合管理服務中心資源,設立物業服務窗口,制定《小區物業管理制度》《小區居民公約》等制度,規范物業管理。
“剛開始很多人不愿意交物業管理費,都是靠我們上門催著交,現在大家都是主動交。”談起小區業主的變化,“紅色物業”管理主任鐘運釗表示,社區托管小區物業后,所有物業費全部用于安置點小區建設,每月收支公開公示,真正做到了以“紅心”換“民心”。一年來,小區還籌措資金安裝了車閘智能系統,擴充了電動車充電樁,新建了羽毛球、乒乓球等體育休閑設施,實施了小區綠化美化環境提升工程,并組織保安每日開展治安巡邏和安全隱患排查,給予搬遷群眾全天候的安全保障。隨著社區管理越來越精細,小區居民幸福指數也越來越高。
▲在易地扶貧搬遷進城進園集中安置點思源小區的幸福生活
文明引導凝聚共建合力
“阿姨,樓道屬于消防通道,在樓道內堆放雜物容易引起火災、影響疏散,還會招引蚊蟲。”“大爺,家門口的破舊花盆影響美觀,我們幫您運走。”“小區花圃屬于公共綠化場地,不能用作私人菜地哦。”……近日,十余個身穿紅馬甲的黨員志愿者穿梭在思源小區里,逐棟逐戶耐心引導居民清理雜物,并鼓勵大家參與到綠化、美化小區的文明行動中來。
如何推動搬遷群眾從村民向市民轉變,和諧并快速融入社區生活?走進思源社區,便可窺見一斑。
該小區積極發揮社區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借助社區力量,發動每名黨員結對搬遷家庭5至6戶,每季度至少到戶開展一次連心連情文明引導活動,從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文明要求等方面,多形式多角度引導搬遷群眾參與文明小區創建。同時積極對接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和社會團體,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大力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持續開展“城市文明社區先行”主題活動,組織“宣講小分隊”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30余次,每季度至少開展1次感恩教育,引導搬遷群眾感黨恩、跟黨走。此外,小區還充分用好在職黨員到社區“雙報到”機制,組織在職黨員以思源小區安置點為主要活動場所開展“六個一”活動,達成群眾微心愿334個,凝聚起群眾參與社區共建的強大合力,有效提升了搬遷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