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滾滾,瓜果飄香。產業發力,文旅興旺。奔跑于“看得見山、望得到水”的鄉村振興路上,興國縣蘇區模范長岡鄉正步履生風。
自入選為贛州市第三批新型城鎮化示范鄉鎮以來,長岡鄉以示范鄉鎮總體規劃、控規編制為著力點,全域規劃構建產業體系、交通系統、生態體系及文旅體系,投資7019萬元,15個重大項目有序推進,繪就一幅宜居宜業的示范鄉鎮圖景,“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魅力長岡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生態美惹人醉。
遠處田野遼闊、藍天白云,近處綠樹環繞、青磚黛瓦,入眼皆是靚麗的野趣風景。在上社村示范點的露營基地里,不少年輕人在這里打卡拍照,“周末不用開車到幾十公里外的鄉下,在這里就可以享受田園樂趣,還能約上幾個朋友開派對喝下午茶,享受,非常愜意。”
聚焦村莊建設,注重美麗宜居,突出長效管護,長岡鄉大力提升人居環境綜合治理水平,描繪人居融合美麗“生態卷”。圍繞“環境美”,深化衛生秩序綜合整治。長岡鄉不斷鞏固“江西省森林鄉村”的創建成果,通過人居環境大整治,拆除長岡橋頭違章石灰紙筋廠、搬遷長岡村廢品回收站1座、拆除圍墻、破舊土坯房等7500多平米、拆除防盜網、飄窗3200平米、拆除違章建筑30余處2000余平方米,清理沿街主干道凸出防盜窗、遮陽檐篷,完成圩鎮立面整治項目5000平方米,空調架改造2000平方米,統一店招改造2146米,清理竹蓬30多蓬,平整土地2處共6000平方米,在上社村示范點打造休閑小游園、浣洗碼頭、親水釣魚平臺、農事遺跡、樟樹情緣、紅色供銷文化小廣場等特色場景,鄉村風貌煥然一新。其中,長岡村獲評江西省3A級鄉村旅游點。圍繞“生活美”,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功能。完成主干道瀝青鋪設和4條支路瀝青罩面,對入村道路路面進行了修復,新建4個停車場,增設150個車位、2個充電樁設施,滿足群眾日常出行需求。整合項目資金,全面完成道路“白改黑”、小街小巷綠化,主干道人行道吸水磚改造等。新建1棟綜合便民服務中心,占地面積383㎡,包含集中辦事窗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功能,因地制宜新建市民廣場和室外燈光球場,全面提升我鄉公共服務水平。同時,在原有長岡鄉紅色旅游基礎上,全面完善旅游服務設施,大力發展農家樂、帳篷營地等鄉村產業業態,健全旅游標識設施,打造紅色旅游精品路線,打好我鄉“紅色旅游”文化品牌。圍繞“治理美”,健全工作機制提升管理水平。持續用活用好“黨建+網格治理”體系,堅持發動和依靠群眾,推行完善“多網合一”等基層治理實踐。采取“1234工作法”,通過“示范先行、片區推進、全域整治”思路,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每月召開人居環境流動現場會,制定圩鎮“最美商(住)戶”、網格居民環境衛生評比制度,通過每月的“一評一曬”,以評比促提升,提高群眾參與環境整治的積極性。以“四項機制”(全民參與機制;黨員“雙定雙聯”機制;河道巡查員、衛生監督員等公益性崗位監督機制;月評季公示年表彰評比表彰機制)常態化運行,夯實“江西省衛生鄉鎮”治理成果。
產業興強根基。
“我們的稻蝦基地目前日產量在1000斤左右,即撈即售,每逢節假日,生意更是火爆,基本上是供不應求。”長岡鄉石燕村稻蝦養殖基地老板曾慶福說。這個由長岡鄉引進的在外企業家,在鄉村振興各項政策的支持下,建成了集養殖、休閑、生態、垂釣、旅游為一體的千畝稻蝦養殖生態農業示范區,現已是贛州市最大集中連片稻蝦養殖基地,2022年還被評為贛州市首批高硒產業示范基地。
產業興旺是檢驗示范鄉鎮建設成效的“試金石”。近年來,圍繞全縣“1+3+5”產業發展定位,長岡鄉著力推動新型產業發展,激發經營主體生命力,精心構建“七千、五百”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即千畝有機水稻、千畝富硒蔬菜、千畝高效煙葉、千畝高產油茶、千畝特色稻蝦、千羽優質肉鴿、千羽興國灰鵝、百畝中藥材、百頭肉牛、百畝水產、百畝臍橙、百畝苗木),發展規模以上專業種養基地32個,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80萬元以上。同時,為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不斷拉長產業鏈條,長岡鄉想方設法在提升服務水平、完善服務設施上尋找新機遇。現已建成村級倉儲中心6個,儲藏冷庫1個、分揀包裝車間2個、水稻育秧基地2個、稻蝦孵化基地1個、農產品展覽展示中心1個,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80萬元以上。其中上社村蔬菜基地已成功申報綠色蔬菜基地和富硒產品認證,通過強品牌、拓銷路,將“老區”菜園子銜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蔬菜產值持續攀升。同時,長岡鄉通過創新“龍頭企業+散戶”集群、“田租+參與種養”創收、“示范+全產業鏈”長效、“農旅+附加值”融合四種發展模式,打造了集生態養殖、餐飲娛樂、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現代農業體系,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百姓富日子甜。
“以前我們的村民要么在家種地,要么外出打工,現在村里就有了幫扶車間,在家門口上班,最受益的就是我們的群眾”,塘石村黨總支書記謝建平驕傲地說道,“農村留住了人,百姓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現在大家有空就往文明實踐站跑,那里才是真熱鬧。”
新型城鎮化示范鄉鎮的幸福密碼就是“口袋”“腦袋”一起富。群眾得到的實惠更多了。近年來,長岡鄉依托水稻育秧插秧、煙葉移栽除草烤制分級、蔬菜管理采摘、臍橙油茶管護、稻蝦捕撈分揀包裝等產業生產環節和就業幫扶車間,吸引本地勞動力走進合作社、走進車間務工。通過基地傳授種養殖技能,一些有經營頭腦的農民群眾學到了種植、管理技術,成為了行家里手和職業農民,從務工就業走向了自主發展創業的道路,廣大農民群眾得到了更多看的見、數的清、摸得著的實惠。在上社村蔬菜基地,按照“合作社+基地+菜農”的發展模式,聘請山東壽光技術員楊西華駐點基地進行技術指導,解決個體技術薄弱、銷售難等重點問題,每年帶動周邊60余名勞動力常年務工,人均年增收3萬余元,非常年務工人員216余名,年均增收5000余元。鄉風民風更淳樸了。長岡鄉在新型城鎮化示范鄉鎮建設中,積極整合各類項目、資金、資源,修繕和提升改造中共興國(臨時)縣委舊址、謝名仁故居、村史館、紅色廣場、紅色文化長廊等紅色遺址遺跡保護工程23個,讓“紅色”成為鄉風文明的底色。用好家風家訓、婦女舞蹈隊、巾幗志愿服務隊、孝老食堂、捐資助學基金理事會等優勢資源,挖掘本鄉鮮活典型、先進事例教育引導群眾揚正氣、樹新風。選立紅色故事宣講志愿服務隊14個,依托“模范長岡紅色課堂”、“山歌進萬家”等形式常態化開展理論宣講活動,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在長岡大地遍地生花。堅持每年開展獎學助教,開展端午包粽子、重陽包餃子關愛走訪高齡老人,讓崇文重教、孝老敬親深入人心。積極開展綠色殯葬改革、遠離封建迷信、抵制天價彩禮正面宣傳,讓文明和諧蔚然成風。常態化開展“評分定星”、“感恩奮進教育”等活動,積極對接科技下鄉、送戲下鄉等各類公益演出43場,弘揚向上向善文明新風尚,愛黨愛國、尊學重教、孝老愛親、重義守信、鄰里互助等文明鄉風吹遍長岡大地。
山花爛漫,春華秋實,在這片紅色沃土上,長岡鄉將繼續搶抓機遇、砥礪奮進,不斷奏響“業興、民富、村美、人和”的鄉村振興“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