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鄉鎮人民政府,經濟開發區、城市社區管委會,縣政府各部門,縣直(駐縣)各單位:
《興國縣推行“無實體印章”“無紙質證明”城市改革工作方案(2023-2024年)》已經2023年5月14日縣政府第31次常務會議研究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2023年5月26日
(此件主動公開)
興國縣推行“無實體印章”“無紙質證明”城市改革工作方案(2023-2024年)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實施省市營商環境優化升級“一號改革工程”,根據《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智能化便利化專業化的實施意見》(贛府發〔2022〕18號)和《贛州市推行“無實體印章”“無紙質證明”城市改革工作方案(2022-2024年)》(贛市府辦字〔2022〕124號)等文件要求,充分發揮數據賦能作用,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深入推進“無實體印章”“無紙質證明”城市建設,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標
(一)總體目標
持續推進部門協同、上下聯動,深化數據共享,拓展電子印章、電子證照使用領域,營造線上可信環境,減少企業、群眾辦事材料,企業群眾“免證辦事”“網上辦”“一次辦”成為常態,全力推進建設“無實體印章”“無紙質證明”城市,不斷增強企業群眾辦事便利度和改革獲得感。
(二)具體目標
到2023年6月底,政務部門、新注冊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電子印章申領率達100%,存量納稅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申領率達60%以上;完成市縣兩級簽發證照清單梳理。2023年底前,協助推動國省統建系統、市級自建業務系統支持使用電子印章、電子證照;納稅企業電子印章申領率達到100%;實現2021年6月后市縣簽發的證照全部入庫,推出160個以上免證辦理事項,并向社會公開公布。
2024年底前,對標市級推出更多免證辦理事項,全面夯實我縣“無證明”基礎支撐能力,高頻電子證照在事項中的應用率達到100%,證照類別、數量得到有效提升。政府機關公文流轉全面使用電子印章,電子證照、電子印章使用等制度規則更加規范。
本方案所稱“無實體印章”是指在線上環境全面推行電子印章,與線下實體印章同等效力;“無紙質證明”是指企業群眾辦事所需證照材料通過系統自動調取,免提交或無需重復提交相關紙質證照材料。
二、重點任務
(一)夯實印章證照基礎
1.推進電子印章申領。配合省、市電子印章管理部門發布電子印章申領指南,推動全縣各部門通過線下紙質申請表取油模后申領電子印章,新注冊企業在完成注冊后在線同步申領電子印章,2023年6月底前需實現60%的存量納稅企業、個體工商戶通過“贛服通”申領電子印章,7月底前全縣市場主體電子印章申領率達100%。〔牽頭單位:縣行政審批局;責任單位:縣稅務局,縣市場監管局,縣城管局(網格辦),縣直(駐縣)各相關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經開區、城市社區管委會;完成時間:2023年12月31日前〕
2.加快電子證照入庫。按照“誰簽發、誰入庫”的原則,各相關責任部門定期整理紙質證明材料,根據電子證照入庫責任清單,加快實現出生醫學證明、戶口簿、身份證、社會保障卡、學歷學位證、職業資格證、駕駛證和新申領的結(離)婚證、不動產權證書、不動產登記證明等個人常用證照以及企業營業執照、生產經營許可證、檢測認證等證照的全量電子化錄入并實時更新。將2021年6月后簽發的市縣兩級常見辦事證照上傳至電子證照庫,確保增量證照實時入庫,存量證照全部入庫。〔牽頭單位:縣行政審批局;責任單位:縣衛健委、縣公安局、縣人社局、縣教科體局、縣交管大隊、縣民政局、縣自然資源局,縣直(駐縣)各相關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經開區、城市社區管委會;完成時間:2023年6月30日前〕
(二)拓展“無證明”辦事場景
3.梳理應用場景清單。各行業主管部門緊扣企業群眾需求,重點梳理電子印章、電子證照在婚姻登記、生育登記、住房公積金轉移接續、就業創業、戶籍遷移、社保卡申領、養老保險轉移接續、就醫報銷、不動產登記,企業登記、經營、投資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等高頻政務服務事項,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社會化領域以及機關內部領域中的應用。進一步延伸到涉企納稅繳費、金融服務、公共資源交易、行政執法、市場監管等領域,并及時公布印章證照應用場景清單。〔牽頭單位:縣行政審批局;責任單位:縣公安局、縣人社局、縣市場監管局、縣交運局、縣衛健委、縣民政局、市醫保局興國分局、縣文廣新旅局、縣稅務局、市公積金興國分中心、縣不動產登記中心,縣直(駐縣)各相關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經開區、城市社區管委會;完成時間:2023年4月30日前〕
4.推動印章證照政務領域應用。各行業主管部門圍繞婚姻、生育、住房、就業創業、戶籍、社會保障、就醫、企業登記、經營、投資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等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優化線上辦事流程,開發印章證照應用場景,全面探索“電子表單+電子印章+電子證照”的服務模式,爭取更多事項“免證辦”“網上辦”“一次辦”。〔牽頭單位:縣行政審批局;責任單位:縣委辦、縣政府辦、縣公安局、縣人社局、縣住建局、縣自然資源局、縣民政局、市醫保局興國分局、縣直(駐縣)各相關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經開區、城市社區管委會;完成時間:2023年12月31日前〕
5.推動印章證照社會化應用。推進電子證照在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等持證主體之間的社會化應用,重點推動老年人、醫師、教師、學生等群體的電子證照在景區、酒店、圖書館、博物館、公共交通工具等生活場景中的應用,不斷提升電子證照社會認可度。探索建立“政府買單”企業免費使用電子印章機制,引導企業使用電子合同,推進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等各類主體電子簽名、電子印章的應用和互認。〔牽頭單位:縣行政審批局;責任單位:縣公安局,縣財政局、縣教科體局、縣衛健委、縣民政局、縣文廣新旅局、縣交運局、縣金融服務中心、縣直(駐縣)各相關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經開區、城市社區管委會;完成時間:2023年12月31日前〕
6.推動機關內部電子印章互認。對標市級要求,加快數字機關建設,以機關內部辦事“只跑一次”為目標,在公文流轉、“市縣同權”、“縣鄉同辦”改革、數據共享訂閱三方協議等跨層級、多部門聯合場景中率先使用電子印章,探索電子印章在機關內部更多場景應用,提升機關辦事效率和數字化水平。〔牽頭單位:縣行政審批局;責任單位:縣委辦、縣政府辦、縣直(駐縣)有關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經開區、城市社區管委會;完成時間:2023年12月31日前〕
(三)強化技術平臺支撐
7.對接電子印章平臺。對接市級建設的電子印章平臺,與省級印章平臺互通互聯,并應用區塊鏈技術,解決我縣電子印章制作、簽章、驗簽、統計等問題,優化簽章和驗簽體驗。〔牽頭單位:縣行政審批局;完成時間:2023年4月30日前〕
8.升級電子證照系統。配合市級升級全市電子證照平臺,推進RPA(流程機器人)+OCR共性技術平臺建設,解決存量證照入庫難、新發證照入庫遲等問題,為實現日常辦公、行政審批、公共服務以及社會活動等提供技術保障。協同相關部門完成不動產、公積金、保障房等重點領域市級系統升級改造,全面對接電子印章、電子證照平臺,實現簽章、用證等功能。各行業主管部門積極爭取支持,配合推動國省統建相關業務系統升級對接使用電子印章、電子證照服務。〔牽頭單位:縣行政審批局;責任單位:縣發改委、縣教科體局、縣稅務局、縣人社局、贛州市興國生態環境局、縣住建局、縣交運局、縣衛健委、縣市場監管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文廣新旅局、縣住房保障中心、縣不動產登記中心,縣直(駐縣)各相關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經開區、城市社區管委會;完成時間:2023年12月31日前〕
9.推動部門數據共享。各行業主管部門推動數據下沉和辦事檔案電子化,通過數據交換平臺實現數據共享,支持企業群眾辦事采用線上方式獲取辦事材料,更好地滿足不動產登記、社會保障、戶籍管理、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企業開辦等重點領域以及人口、法人、地名、教育、婚姻、生育、住房、信用等普遍性數據需求,實現部門間材料互享互用。〔牽頭單位:縣行政審批局;責任單位:縣直(駐縣)有關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經開區、城市社區管委會;完成時間:2023年6月30日前〕
(四)加強信息安全管理
10.確保印章證照信息安全可靠。對標省、市有關信息安全要求,進一步加強電子證照證明簽發、歸集、存儲、使用,以及電子印章申領、使用等各環節安全管理,嚴格落實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探索運用區塊鏈、隱私計算等手段提升數據安全防護、追蹤溯源等能力。加強對電子證照持證主體、電子印章持章主體、用證人員身份認證、授權管理和個人信息保護,杜絕未經授權擅自調用、留存及使用電子印章,切實保障電子印章、電子證照合法合規使用。〔牽頭單位:縣公安局、縣委保密和機要局、縣行政審批局;責任單位:縣直(駐縣)有關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經開區、城市社區管委會;完成時間:2023年12月31日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興國縣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發展中心職能,強化數字政府建設,將“無實體印章”“無紙質證明”城市改革作為全縣數字政府建設的重要任務。各責任單位要明確分管領導,指定日常工作人員,壓實責任,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推動改革走深走實。縣行政審批局等牽頭部門及有關職能部門要主動對接市政府有關部門及市級對口部門,結合全縣實際共同謀劃并制定方案,抓好落實本項改革工作,積極探索創新,確保電子印章、電子證照應用和互通互認工作有序推進。
(二)加強督導考核。借助省市級平臺對全縣各部門的數據共享率、電子證照規范制發率以及電子印章申領率等進行實時監測。將“無實體印章”“無紙質證明”城市建設改革推進情況納入營商環境優化升級“一號工程”督查和考核內容。縣營商辦要與縣行政審批局等有關部門形成合力,強化日常督導考核,確保工作取得實效。
(三)加強宣傳引導。縣行政審批局及各責任單位要加大 “無實體印章”“紙質證明”城市建設的宣傳力度,豐富宣傳形式,提高企業和群眾的知曉度,及時總結推廣先進典型經驗,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同時常態化開展“問需于民”活動,廣泛聽取企業和群眾的意見建議,不斷提升政務服務便利度和滿意度。
附件:1.“無實體印章”“無紙質證明”主要場景及責任分工
2.電子證照入庫責任清單(244項)
3.第一批免證辦理事項目錄清單(160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