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江西贛州訊(婁長福)近年來,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楓邊鄉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把實現群眾“家門口”就業作為鄉黨委、政府的“民生工程”來抓,通過繪就勞動力活地圖、零工驛站服務到村、培訓拓寬就業之路等三項舉措,以就業穩群眾增收,以增收促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用心用情用力做實楓邊鄉勞動力家門口就業工作,贏得了轄區群眾的一致好評。
精準掌握底數
繪就勞動力活地圖
“感謝村委會干部為我提供貼心的服務,幫我找到了合適的工作。”今年初,密石村村民楊連紅在村兩委干部的幫助下,順利在聯洪制衣廠找到工作,讓她格外驚喜。
興國縣楓邊鄉依托興國數字人力共享中心云平臺系統,發動鄉村兩級干部力量,對春節期間務工返鄉人員情況、春節后返崗就業人員情況等進行全面大摸底大排查,精準掌握底數,建立農村勞動力就業信息臺賬,準確掌握農民工就業意愿等。同時,建立企業用工崗位信息臺賬,結合就業信息臺賬有針對性地送崗位上門,加強人崗匹配,繪就勞動力活地圖。
在聯美制衣廠車間,該企業生產負責人黃顯訓介紹說,以前來廠里上班的大多是20多歲的年輕人,流動性很大,招工也難。現在通過興國數字人力共享中心云平臺,干部將上有老、下有小、無法出遠門打工的本鄉村民介紹過來務工,很穩定。“想出門打工,可年紀又大了點,怕不好找工作,再說家里有老人孩子實在無法脫身。看到村口就有制衣廠車間,就來這里上班了。”車間里的肖春華感激地說。運行以來,通過“點對點”送工,共成功輸送128人次,幫扶12名脫貧勞動力實現了再就業。
建設零工驛站
就業服務共享到村
“以前出門在外不方便,現在在家門口工作,可以照顧家人,生活成本也比外面低。”興國縣楓邊鄉脫貧戶張喜連在楓邊鄉聯美制衣廠做小工,她對目前的工作和生活感到很滿意。
為促進居民就近就業,興國縣楓邊鄉率先建設零工驛站,在圩鎮農貿市場LED屏幕動態發布全縣范圍內企業招用工信息和全鄉勞動者求職信息,通過后臺大數據實施精準匹配、信息推送,實現企業崗位需求“一點發布、全鄉共享”、勞動者就業需求“一點填寫、精準送崗”,為轄區村民及經營實體提供路徑最短、最優的一站式就業服務。
“穩就業就是保民生,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業,這是一項打基礎、惠民生、利長遠的‘民生工程’,讓村民不再四處打工,在家門口就能端牢飯碗。”興國縣楓邊鄉黨委書記賴德橋說。
“就業服務共享到村,崗位送到家,讓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安居樂業”是楓邊鄉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建設零工驛站在提升就業成功幾率、實現人崗相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帶動楓邊鄉勞動力就業、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
注重培訓實效
拓寬就業創業之路
“老師現場手把手教學,講課很有意思,讓我學到了很多新穎的面點制作樣式。在家附近就能學,現在政策真是好。”在中式面點培訓班學習的山下村村民夏侯海蘭說。
以類似形式,興國縣楓邊鄉還邀請到龔榜初博士、楊年春副總裁先后來到楓邊鄉講授甜柿子種植技術、“鄉村振興的十六種思維”,極大地開拓了村民思維。甜柿子種植技術培訓后,楓邊鄉楓邊村、社坪村就有村民種植甜柿75畝。
“開設培訓班的目的是鼓勵農村勞動力走出家門、走進社會,幫助他們通過培訓提高自身素質和職業技能,盡早走上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興國縣楓邊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謝思敏介紹,技能培訓旨在推動勞動者技能就業、技能增收。
為提高農村勞動就業技能,拓寬就業渠道,楓邊鄉聚焦職業技能培訓關鍵環節,圍繞鄉村振興產業發展需求,依托鄉村人才學校,采取“短、平、快”方式,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訂單型”“定向型”培訓及其他各類技能培訓,切實提高培訓實效。截至目前,共開展各類培訓22期,參訓收益群眾達6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