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城市規劃編制審批法定程序要求,現擬對《贛州市興國縣楓邊鄉石印村山陽寨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2017-2035年)》進行批前公示,公示時間2022年12月13日---2023年01月13日。公示期內如有異議,請于2023年1月13日前向興國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反映。
一、規劃背景
山陽寨2016年公布為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為了更好的保護山陽寨古建筑群的歷史風貌,發揮其在文化及旅游方面的價值,綜合統籌傳統保護與現代發展之間的關系,特編制《贛州市興國縣楓邊鄉石印村山陽寨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2017-2035年)》。
二、規劃期限
本次規劃分為兩期實施,以便更好地指導古村的保護工作。
近期2017——2020年;
遠期2021——2030年。
三、規劃范圍
本次規劃范圍包括村域規劃范圍及古村保護規劃范圍。其中村域規劃范圍包含黃屋、藍屋、潭湖、李屋、鄧屋、角溪、黃草、楓樹、中龍、下龍、山塘、羅坑、西街、東街、村內、江背、排上、新屋、王潭19個村民小組,用地面積約30.30平方公里。古村保護范圍東至農田,南至村口300米處,西臨平山古祠,北至山腳,規劃范圍用地面積8.47公頃。
四、規劃目標
本次規劃主要保護古建筑、傳統街巷、古橋、古樹等古村歷史要素;保護周邊水域及其與田園風光相結合的自然、歷史和人文景觀;保護獨具特色的建筑形態、完整的聚落結構,實現整體景觀及建筑風貌的引導和控制,強化特色,為傳統風貌的延續提供依據。
近期目標:修繕文物保護單位及歷史建筑,保護古村核心歷史資源;控制古村開發建設,協調古村整體風貌;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保護文物保護單位及歷史建筑,原貌恢復歷史街巷,維持古村歷史格局;強化古村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古村居住條件;利用核心資源開發旅游景點,以旅游促保護。
遠期目標:全面挖掘古村資源,適當發展旅游產業,協調好古村保護與開發建設的關系,實現古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五、古村保護內容與重點
1.保護內容
(1)建筑
保護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尚未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歷史形成的傳統鄉土居住建筑及其群體布局,保護重要的古建筑,包括內部平面布局、外觀式樣與設計手法、典型裝飾風格與建造材料以及其他體現本保護區歷史文化特征的建筑元素。
(2)空間
保護歷史形成的道路與街巷系統,維持其線型、寬度、空間尺度與景觀特征;保護各類綠化庭院和開放空間,維持各類公共空間的層次關系。
(3)環境
保護貫穿古村的傳統水環境,包括古水井、古樹、引水排水的明溝暗渠、自然溪流與農田灌溉溝渠等;保護風景名勝、古樹名木和有歷史價值的自然遺跡;保護古村周邊自然環境和農田景觀,保護田園生態環境,嚴格防止村落建設蔓延連片發展。
(4)肌理
保護歷史形成的由街坊、地塊、建筑及其布局所形成的古村肌理,控制構成肌理的各要素。
(5)其它
保護重要的歷史場所以及歷史、文化、社會生活和社會結構等方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保護重點
(1)建筑
建議歷史建筑:德安公祠、紅軍醫院舊址、歐陽榜森宅、玉璜堂、重白堂、彥興堂、歐陽甲最宅、歐陽榜和宅、榮壽堂、歐陽班永宅、歐陽爵金宅、德斌公祠、平山古祠、集慶門,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
(2)環境要素
古井、防護洞、廟下橋、古盆、10余棵古樹。
(3)傳統街巷
紅軍小道、古街巷。
六、用地布局規劃
1.功能結構
為了保護好古村格局風貌,合理組織村莊用地空間布局,規劃對古村保護范圍內用地進行功能分區,明確各分區功能。
傳統村落風貌區:為保存山陽寨古村落的原真性,將村民生活和旅游商業活動融合分開,以延續古村落的原有風貌。
農業生態景觀區:位于村落中間盆地和東部山谷之間,主要為田園觀光。
旅游接待區:結合旅游接待設置紀念館,為游客提供餐飲、購物、停車等服務的同時,向游客展示村落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
山體景觀風貌區:主要為村落四周的山峰,依托現有較好的林木資源,設置一些步行小道及觀景平臺,觀古色和綠色風光。
2.用地布局
為維持古村風貌特色,改善山陽寨的環境質量和居民生活水平,結合古村的保護要求,對土地利用進行合理的調整和深化。用地布局如下:
(1)考慮到山陽寨未來的旅游業的發展,規劃在村落南面 200 米處設置旅游接待中 心。入口處設置停車場,社會車輛嚴禁進村,為村內交通的順暢和保護古村傳統風貌提供 了良好的保障。
(2)為保護山陽寨古村完整性,規劃在旅游接待中心西側新建村民安置區,新建民居以當地傳統民居特色為主,體量、色彩、風格上必須與古村風貌相協調。
(3)保護古村核心保護區內巷道,延續古村風貌鋪裝樣式,并完善道路基礎設施及管線敷設。
(4)規劃將村莊西部的閑置空地新建文化活動廣場,即可作為村民活動集散廣場。
(5)規劃將村莊內部宅旁屋后的閑置空地進行綠化,設置景觀小品,作為村民平時休息交流的公共空間。
七、道路交通規劃
規劃立足現狀,尊重歷史,古村內道路按原有村落格局恢復,結合用地布局和功能區的劃分,形成規劃區路網系統。古村內主要交通方式為步行。規劃區路網系統分為車行道、主步道、次步道三個層次。
車行道寬4米,水泥路面,可通車,為村莊對外車行道。
主步道寬1.0-2米,塊石路面,東西向貫穿北部核心村落。
次步道寬度為0.8-1.2米,塊石路面,通往普通民居及歷史建筑,能滿足1-2人通過。
規劃在游客接待中心設一處停車場,便于旅游車輛停放。停車場采用生態停車場的形式,以原有草坪作基底,在其上鋪設空心地磚。在停車場內布置花卉、草坪,用綠樹作隔離帶。
八、展示與利用規劃
1.旅游功能區規劃
根據各區域的旅游活動不同,將旅游功能區分為三類,分別為文化體驗類、旅游服務類、生態休閑類。
(1)文化體驗類
文化體驗類景點是古村展示區,主要為古村核心保護區。該類旅游節點通過街巷連接起來,讓游客從整體去感知古村的發展歷程,從每棟建筑的細節去了解當時的文化背景,主要以觀光、認知為主。
(2)旅游服務類
旅游服務類景點主要包括旅游服務中心、農家服務、配套商業等區域。該類旅游節點以服務為主,以參與為重點,重在游客與當地居民的參與。
規劃旅游接待區位于村口西面200米處,功能定位包括文化展示、景區管理、停車服務、導游服務和發售門票。
停車場:面積464㎡,采用網格狀地磚鋪設,間隙種植草;
旅游接待中心:面積728㎡,內設紀念館、景區管理部、導游服務部、旅游商品服務部、售票處、旅游公廁、旅游解說牌示系統等;
(3)生態休閑類
生態休閑類景點主要以生態觀光、山林觀賞為主,重在親近自然,有氧運動。
2.旅游路線規劃
團隊游客由西面村道進入山陽寨,達到紅軍醫院舊址,然后進入田園觀光、古村游覽區,沿途欣賞山陽寨自然風景,參觀古建筑,然后經過山陽寨民俗廣場,沿河返回接待中心。
主要旅游線路:游客服務中心——紀念館——防護洞遺址——紅軍醫院舊址——集慶門——彥興堂——德安公祠——重白堂——歐陽爵金宅——榮壽堂——平山古祠——民俗廣場——旅游接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