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群眾關切的城鄉居民醫保繳費問題解答
一、參保繳費繳多少?何時繳?
居民醫保籌資標準:為適應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增長、醫療消費水平持續提升的形勢,鞏固提高居民醫保待遇水平,明確2025年城鄉居民財政補助標準為每人每年670元,普通居民個人繳費標準為每人每年400元。醫療救助全額資助參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孤兒)個人不繳費。醫療救助定額資助參保對象(城鄉低保對象以及過渡期內未消除風險的返貧致貧人口、脫貧不穩定人口、邊緣易致貧人口、因病納入防止返貧監測范圍的困難群眾、納入防止返貧監測范圍的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個人繳費標準為每人每年80元。新生兒、大學生的資助參保政策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集中征繳期和待遇享受期:居民醫保的集中征繳期確定為2024年9月15日至2025年2月28日。參保人員集中征繳期內繳費的,待遇享受期為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未在集中征繳期繳費的,自繳費之日起設置3個月固定待遇等待期。
例如:居民在2025年3月1日繳費的話,待遇等待期為2025年3月1日-5月31日,2025年6月1日之后方可享受醫保待遇。
未參保繳費或在待遇等待期間發生的醫療費用由個人承擔,其中:參保人員在待遇等待期結束前入院發生的住院醫療費用,由個人承擔,醫保基金不予支付;待遇等待期結束后入院發生的住院醫療費用,由醫保基金按規定支付。
例如:居民未在集中繳費期繳費,在2025年3月5日繳費,那么該居民的待遇等待期為2025年3月5日-6月4日。如果該居民在2025年3月5日-6月4日之間辦理入院,將無法享受醫保待遇;2025年6月5日后辦理入院,將按規定享受醫保待遇。
特殊人群參保:新生兒在出生90天內參保繳費的,自出生之日起享受醫保待遇;出生90天后至1周歲參保繳費的,不設待遇等待期,繳費次日起享受醫保待遇;出生1周歲后參保繳費的,待遇享受時間參照普通居民執行。
例如:某新生兒于2025年1月1日出生,如其于2025年3月1日辦理參保登記,則自2025年1月1日起享受醫保待遇;如其于2025年6月1日辦理參保登記,則自2025年6月2日起享受醫保待遇。
軍人退出現役3個月以內的,本人及其未就業的配偶、子女參加居民醫保,不受集中征繳期限制,在集中征繳期結束后繳費的,不設待遇等待期,自參保繳費次日起享受醫保待遇。醫療救助對象,宗教教職人員,職工醫保中斷繳費3個月以內,以及戶口新遷入我省、出國人員回國、服刑人員期滿釋放、大學生畢業返鄉等情形出現90天以內的,不受集中征繳期限制,在集中征繳期結束后繳費的,不設待遇等待期,自參保繳費次日起享受醫保待遇。
例如:某醫療救助對象,在2025年3月15日繳費,由于他在非集中征繳期內繳費,待遇享受時間為繳費次日,即2025年3月16日起享受醫保待遇。
二、參加居民醫保享受哪些待遇?
居民醫保除了享受基本醫保待遇外,還有一項許多人不太了解的重要“隱藏待遇”--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用于對參保人員發生的符合規定的高額醫療費用給予進一步保障。參加居民醫保的居民是不需要單獨買大病保險的,這是附加在基本醫保框架內的第二重保障。只要參加了居民醫保,自動就獲得大病保險的資格。為什么有時候大家感受不到呢?是因為我們現在實行了“一站式結算”。如果參保人在就醫看病,特別是住院過程中,個人花費超過了一定額度,大病保險自動啟動,能夠幫大家更多的節省個人自付費用。有時候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出院結算單,從大病保險支付這一欄中就能找到。此外,經民政部門認定的困難群眾,還可以享受醫療救助。以上就構成居民醫保層面的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為參保群眾看病就醫梯次減負。
三、繳費方式有哪些?
微信公眾號:關注“贛州醫保”微信公眾號,點擊底部菜單“服務大廳”一“居民參保繳費”,跳轉至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繳費中心”頁面。或者通過“江西省稅務局”微信公眾號,點擊左下角“稅費服務”一“我要繳費”,選擇“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輸入操作人員的姓名、身份證號碼后并進行人臉識別后,即可進入繳費頁面,再輸入繳費人的姓名和證件號碼等信息,選擇繳費年度,即可繳費。
微信生活:打開微信,點擊點右下角“我”一“服務”一“生活繳費”一 “社保醫保”,先選擇參保地市,再選擇“江西省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即可繳費。
支付寶(贛服通):通過支付寶“贛服通”一“繳費”一“社保繳費”,經人臉識別認證后,選擇“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即可繳費。
云閃付:打開云閃付APP,首頁搜索“江西社保繳費”小程序,選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即可繳費。
稅務窗口:持身份證或社保卡前往參保地行政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辦稅服務廳,在窗口通過微信、支付寶、POS機刷卡、現金等方式繳費。
職工醫保個賬代繳:使用江西職工醫保個人賬戶為家人代繳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費的,可以通過“江西醫療保障”微信公眾號、江西智慧醫保APP、支付寶(贛服通)以及江西醫保網上服務大廳個人網廳等渠道辦理,詳詢當地醫保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