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興國縣人民政府批復同意了《興國縣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24-2027年)》(以下簡稱《規劃》),為便于理解《規劃》內容,做好貫徹實施工作,現就相關問題解讀如下。
一、《規劃》的起草背景和意義
當前,興國正處于大發展、大轉型、大提升的關鍵時期,加快數字經濟發展是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戰略選擇,是興國實現轉型發展、加速趕超的迫切需要,對于培育提升產業競爭優勢、打造經濟新動能和營造創業創新氛圍具有重要意義。為貫徹落實省、市政府深入有關決策部署,加快數字經濟發展助力興國培育提升產業競爭新優勢、打造經濟新動能、營造創業創新氛圍,決定編制《興國縣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24-2027年)》。規劃以《江西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和《贛州市“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以及《興國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文件為依據,結合我縣實際編制,規劃范圍為興國縣域,基準年為2023年,期限為2024—2027年。《規劃》已經2024年12月12日縣政府第60次常務會議研究通過。
二、《規劃》的主要目標任務有哪些?
按照“系統布局、統籌推進,融合發展、特色引領,興業惠民、協同高效,完善基礎、數據驅動,夯實安全可信可控”的原則。提出到2027年,數字基礎設施進一步夯實。“數治興國”等AI平臺、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將快速發展,5G基站數達到2000座,千兆寬帶占比達到35%。數字產業化的競爭力進一步強化。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對全縣GDP的貢獻持續提高,企業數量將增至60家以上,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實現突破,軟件產業規模超過3000萬元。產業數字化轉型進一步加快。數字技術在第一、二、三產業中廣泛應用與深度融合,企業上云率特別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上云達100%;網絡零售額達15億元;農產品電商銷售增長率達25%。數字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和“城市大腦”基本建成,數字政府建設成效明顯,贛服通查詢辦理率、贛政通高質量代辦使用率均達到100%。
三、完成《規劃》目標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圍繞總體發展目標,結合興國縣數字經濟發展基礎,規劃提出五個方面具體任務和工程:
一是深耕產業賽道推動數字產業化高質量發展。按照“精細化、專業化、賽道化”思維,深耕產業賽道,夯實光電顯示、新型電子元器件、智能終端等基礎賽道,前瞻布局大數據服務、區塊鏈等新興賽道,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加強開放合作,提升關鍵技術研發能力,搶占數字產業化制高點,全面提升數字產業規模能級。二是做大產業集群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聚焦產業數字化轉型主戰場,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技術與服務業、農業、制造業深度融合,促進電子商務、物流、文創、農業農村、傳統工業等數字化轉型,打造數字化轉型示范縣。三是推動縣域數據資源最大化開發利用。快建設“數據字典”,健全全生命周期的數據治理閉環,提高數據的質量和應用效率,建立高質量的政務數據資源池。引導行業龍頭企業和平臺服務商建設行業、經濟、社會數據資源庫,并推動與政務數據資源池的融合對接,探索推進政務數據在工業、農業、商貿、文旅、交通、教育、醫療、金融等重點領域數據匯聚應用。四是優化數字服務助力“全景興國”建設。全面推進公共服務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技術與公共服務領域深度融合,持續提升公共服務品質,構建高品質、多樣化的現代公共服務產業體系。五是夯實數字基礎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合理布局、適度超前的原則,建設現代化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先進算力基礎設施和智能融合基礎設施,全力打造功能完善、高速泛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開放共享的新型數字化基礎設施體系。六是提升數字治理效能推動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包容審慎、安全發展的原則,推動數字經濟賦能政府管治、規范社會治理、筑牢安全保障體系,助力數字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實現數字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下一步,如何推動《規劃》落實?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加強統籌領導和頂層謀劃,做好重大決策、工作部署和監督檢查;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加大財政資金對數字經濟發展扶持力度,積極爭取國家產業投資基金、政策性銀行等專項資金,統籌各類信息化建設資金并進一步探索公共財政資金與社會資本合作新模式。鼓勵各單位及企業積極爭取各級政府獎補資金及國家、省、市級榮譽稱號。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數字經濟相關領域信貸投放,推動“財園信貸通”等信貸服務,將資金引流到重大項目與重點平臺建設,切實提升金融服務數字經濟發展能級;三是優化發展環境,全面深化“放管服”,營造開放創新的數字經濟發展環境,引進培育優質市場主體,激發創新活力;四是提升人才素養,完善“高層次特殊人才引進計劃”等興國縣數字經濟人才體系,加強引進和培養我縣所需各類數字經濟人才。運用股權激勵、雙向兼職、聯合聘用、技術入股等方式引才用才。針對數字經濟領域的優秀高校畢業生或優質創業項目,在人才住房保障、助學貸款代償或創業補貼等方面,適當加大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