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縣委、縣政府及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下,我局緊緊圍繞工作目標,精心部署,狠抓落實,穩步推進文化旅游產業各項工作。現將情況匯報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1.項目建設、招商推介兩手抓。加快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興國段)4個國省市重點項目建設(興國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準備重點展示園、“長征路.興國魂”文化園、長征歷史步道興國段),實施啟耀故里紅色旅游示范村等紅色景區提升工程。同時引進溫泉旅游度假村酒店、和睦片區五星級酒店、平固街歷史文化街區、七彩鳥音響電子科技公司等文旅項目,并已啟動建設。同時積極申報文旅項目13個,11個項目已通過評審入庫。強抓招商引資,緊盯大灣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積極走訪對接重點客商,接待客商來訪,大力推介我縣文化旅游資源,鼓勵客商來興投資。開展贛深高鐵品牌列車冠名宣傳、深圳地鐵形象宣傳工作,與瑞金、于都組建瑞興于旅游聯盟,加強與旅行社合作,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對接客源互動在大灣區目標城市開展高鐵旅游推介活動;加強與縣融媒體中心合作,借助新媒體全方位宣傳推介興國旅游。
2.全力激活文旅市場。強化政策扶持,在原有旅游獎勵政策的基礎上,起草了《興國縣推進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包括品牌創建、引客入興、人才培養等方面內容。培育優質企業,做好企業幫扶工作,確保經濟指標數據平穩增長。刺激文旅消費,為進一步激發文旅消費需求,按照工作要求,今年以來,我縣共發放710萬元文旅商貿電子消費券,開展“三百”文旅消費季、我的興國年味”抖音視頻征集大賽、元宵節猜燈謎活動、興國縣第三屆“四星望月”美食節、“紅五月.興國游”、“潮玩黃金周.趣游紅興谷”、傣迪風情嗨玩節等系列活動,實現市縣聯動共促文旅消費熱潮。1-9月份,全縣旅游人數達1284.95萬人,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46.26億元,同比增長35.72%和37.48%。
3.持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優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大力開展節假日群眾文化活動,持續開展專題系列文化活動,常態化開展送戲、送電影下鄉活動,開展“禮贊新時代頌歌獻祖國”七彩鳥全民K歌大賽,全力配合辦好平川百年校慶及市第六屆運動會開閉幕式文藝活動;開展暑期少兒公益培訓班、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培訓班等公益培訓;指導鄉村春晚活動,打造4個創優村;廣泛推動全民閱讀,線上線下開展形式多樣的全民閱讀活動、定期開展送圖書下鄉活動,吸引廣大讀者參與全民閱讀。深耕紅色文化改革,加強文藝精品創作,對大型經典音樂史詩《長征組歌》進行高質量復排演出,打磨提升大型原創興國山歌劇《蘇區干部好作風》赴石城縣、福建上杭縣、吉安遂川縣作文化交流演出,持續做好文化惠民服務。
4.加強非遺保護傳承利用。開展好非遺進社區、進景區、進校園活動;扎實做好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創建工作;充分挖掘我縣非遺資源,完成了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6項;深入開展研學交流活動,舉辦了2023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開展了贛粵兩地客家山歌溯源交流座談會,組織人員赴全南縣龍源壩雅溪村參與了“多彩客家、茶和天下”系列活動。
5.強化文旅市場監管。有計劃地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檢查,堅持日常管理常抓不懈,專項整治有序開展,狠抓文旅市場安全生產工作,今年以來,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檢查工作共11次,檢查各類生產經營場所226家次,出動執法人員389人次,發現安全隱患49處,均已完成整改。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強化管理方法,加強部門間溝通聯動,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文化市場秩序。同時,結合全縣掃黑除惡、反電詐等工作,加強對文旅企業的宣傳引導及監督檢查,持續做好掃黃打非、網吧零點行動等專項治理工作。
6.嚴格落實機關黨建工作責任。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通過文化惠民活動推動“黨的聲音進萬家”;嚴格落實“三會一課”、每月學習日制度,通過學習強國、江西干部網絡學院、贛鄱黨建云等平臺,常態化開展黨員干部教育管理,為文化事業和文旅產業發展提供組織保障;牢固樹立“黨建+”大黨建工作理念,扎實推進黨建質量過硬行動、勤廉機關建設和全面從嚴治黨工作,促進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黨員干部在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公共文化服務等工作中充分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扎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嚴格落實“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總要求,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成果轉化為堅定理想、錘煉黨性和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強大力量。
二、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全縣紅色旅游資源尚未充分挖掘,特色資源、區位優勢、文化內涵等要素融合發展不充分,現有景區景點建設亟待提升,配套設施有待完善,缺乏有經驗的運營主體和專業管理人才。
三、2024年工作計劃
1.做強“運營”文章。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制定出臺《興國縣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調動社會資本進入,激發市場信心。充分發揮縣天誠文旅運營主力軍作用,運營好興蓮官田、梅窖三僚、瀲城文創街區等現有景區點,全面盤活文化旅游資源。借助瀲江文旅營銷團隊力量,前往沿海各大客源地市場加大市場營銷力度,主動對接各大高校拉動人氣,積極對接各大旅行社、紅色旅游目的地,實現游客互送。
2.做好“旅游+”文章。高起點謀劃“旅游+”戰略,全面升級文化旅游業態。做旺紅色旅游。實施蘇區干部好作風紀念園提升工程,挖掘啟耀故里紅色旅游示范村等優質紅色資源,建設成全國黨性教育的重要基地,充分發揮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興國段)項目帶動作用,研發精品課程,形成紅色旅游線路。做強研修研學。指導紅興谷研學旅行營地提高服務質量,創評國家4A級景區,同時立足紅色資源優勢,依托“一園一院五館七大革命舊址”,深挖蘇區干部好作風、“一等工作”等資源內涵,研發一批研學、游學課程。做特綠色康養。打造縣域北部綠色生態休閑帶(崇賢鄉、楓邊鄉),開發生態游及康養項目,指導崇賢鄉、杰村鄉植入民宿、房車營地等休閑業態。
3.做實“提升”文章。進一步完善“吃住行游購娛”旅游要素發展,重點抓好吃住娛三要素,培育“四星望月”紅色菜肴文化品牌,加快推進溫泉旅游度假村酒店、和睦片區五星酒店等文旅項目建設,引導涉旅企業深入挖掘文化資源,開發一批具有本土特色、個性鮮明,具有文化內涵的文化旅游創意產品,開發興國特色旅游食品手札,在縣域內主要景區、特色商業街區、游客集散中心等規劃布點旅游商品旗艦店。推動平固街歷史文化街區建設,依托瀲城文創街區,引入夜直播、夜消費、夜休閑等新業態,大力發展夜間經濟。加快推進《長征組歌》市場化運營。
4.做大“宣傳”文章。持續開展贛深高鐵品牌列車冠名宣傳、深圳地鐵形象宣傳工作,做好瑞興于紅色旅游聯盟牽頭工作,辦好大灣區專場推介會。加強與縣融媒體中心合作,借助新媒體全方位宣傳推介興國旅游。積極參加省市各類推介會,拓展我縣旅游市場。同時持續辦好“山歌藝術節”“四星望月·旅游美食節”等活動,在重大節慶日發放文旅商貿電子消費券
5.做“活”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加大國家、省、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申報力度,實施非遺工作人員定期培訓及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計劃,提高傳承人文化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推動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非遺傳習所、非遺綜合展示館建設,推動非遺和旅游融合發展,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性、影響力的非遺小村。
6.做“優”文旅系統黨建工作。推進機關黨建“三化”建設創建“四強”黨支部,深化主題教育成果,著力抓思想強黨性、抓基礎增動能、抓融合樹品牌、抓管理促規范,不斷增強文旅系統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全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以及有關文旅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跟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文章,深入學、系統學、專題學、反復學,做好學習成果轉化,學以致用,推動文旅實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