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蓮鄉官田村簡介
一、基本情況
官田村位于興蓮鄉東南部,距離鄉政府3公里,轄1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749戶3230人,其中“三類人員”18戶52人、脫貧戶112戶554人,共有黨小組3個,黨員49人。全村總面積14平方公里,有耕地1480畝,林地12300畝,小二型水庫1座。2001年6月由中宣部批準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月經國防科工局批準公布為全國軍工文化教育基地;2016年7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國防教育基地;2018年又經兵工集團批準公布為中國兵器黨校教育基地;2021年被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江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評為“江西省工業遺產旅游基地”、被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評為“人民兵工精神教育基地”。是2022年第二批省級紅色名村、2023年中組部紅色名村、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軍工文化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民俗文化村,也是人民兵工精神的重要發源地,是紅軍時代我黨我軍創辦的第一個大型綜合性兵工廠,被譽為“人民兵工的始祖”“軍工的搖籃”。
二、產業發展情況
官田村是“十三五”貧困村,主要發展蔬菜、臍橙、油茶等農業產業,現有大棚蔬菜100畝,臍橙230畝,油茶2300畝。通過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采取“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形成產業基地、紅色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特色產業帶,持續利用好、建設好、發展好兵工舊址這筆寶貴資源,擦亮“共和國軍工搖籃”的金字品牌,做好軍民融合示范,2022年以來各級黨員干部群眾到村接受紅色教育培訓和參觀學習5萬余人次。充分發揮村級資產資源優勢,用好現有臍橙、油茶基地和村級光伏電站,多渠道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增收,2022年實現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33.15萬元,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三、重點項目情況
1.中國兵器博物館主體建筑已經完工,正在裝修布展,舊址群周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2.緊抓深圳社會組織助力鄉村振興有利契機,大力推動“軍工搖籃村”試點項目建設;
3.G72泉南高速官田互通項目已基本完工,預計今年12月可順利通車;
4.X465旅游公路改建工程目前還剩2棟主體建筑未拆除,其他要素基本保障到位;
5.全年投入132.5萬元用于改造完善全村基礎設施,包含道路硬化、水陂水圳新建等基礎性設施。
四、重點工作進展情況
一是推動文化品質提升。邀請了黨史專家學者深入挖掘官田村傳統文化和紅色史料,講好紅色故事。加強紅色文化宣傳力度,在全村醒目位置設立了“紅色文化墻”、打造了“紅色文化走廊”,并培育紅色文化講解員6人。2021年10月被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評為“人民兵工精神教育基地”;2022年1月被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江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定為“江西省工業遺產旅游基地”;2022年8月被教育部等8部門定為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2022年被國資委定為“首批100個中央企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二是推動鄉村面貌提升。全力推進兵工特色小鎮建設,拆除空心房19棟,清理河道3800米,景區新建房屋陂頂、斜欄板32處,沿線房屋立面改造202棟58000余㎡,不斷完善道路硬化、停車場、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兵工特色小鎮已見雛形。興國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準備重點展示園、中國兵器博物館、官田高速互通和X465縣道拓寬等重點工程項目加速推進并預計今年年底可正式通車,官田村區位優勢不斷提升、資源稟賦不斷彰顯。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持續發力促進村容村貌的全面提升,打造了生態宜居充滿活力的美麗宜居村莊。三是推進紅色歷史教育。在兵工廠舊址旁新建了黨群活動場所、黨建廣場、黨建長廊等,作為國家、省、市、縣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黨風廉政教育基地和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繼承和發揚蘇區精神、蘇區干部好作風和人民兵工精神。在今年8月中旬由市紅色保護發展資源中心引進深圳益加益學院助力官田軍工搖籃村建設圍繞吃、住、行、游、購、愉等主題為官田村下一步鄉村振興發展努力奮斗。建立一支由村干部、革命后代、在校學生組成的傳承講解員隊伍,以通俗易懂、親切的、趣味性的講解方式將紅色故事帶到生活中去。聯合中心小學和官田小學,利用課后活動時間為在校學生宣講村情村史、遺址事跡等,讓100余名小學生們從小培養兵工精神,做到人人都知兵工廠歷史、人人能講兵工小故事,成為村里的小小講解員。讓參觀者從歷史中看現在、從故事中看精神、從發展中看官田特色和變化。四是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探索建立“自治、德治、法治”共治的鄉村治理模式,建立調解委員會、村民理事會等協商議事結構,及時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定期開展“三講一評”感恩教育、“評分定星”等活動,通過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引導村民在潛移默化中踐行新風尚、傳播正能量,積極配合開展法律“明白人”活動,讓法治之風吹進每家每戶。充分發揮黨員網格小組作用,做好防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扎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