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縣科工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推動興國縣“6313”行動計劃落地落實,全力抓項目、穩運行、擴增長、促轉型、優服務,堅定不移聚力抓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全縣工業經濟實現穩中向好,為促進興國縣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現將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2024年工作總結
(一)黨建引領鑄根基,凝心聚力走好新型工業化之路。
一是堅持黨組中心組理論學習和干部例會“集中學、輪流講”制度,原原本本、逐字逐句,緊緊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各級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等開展理論學習,不斷提升黨員干部研究政策、學用結合的能力;二是緊扣“2+1+N”產業發展定位,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鏈向上突破、價值鏈高端攀升的發展勝勢,探索出一條“黨建+產業鏈”賦能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三是謀劃和推動出臺一批改革政策,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有力支撐,制定《興國縣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6313”行動計劃(2023-2026年)》《興國縣關于支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若干措施》等政策,完善縣域工業化政策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關鍵路徑。
(二)立足實際強舉措,多維發力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
1.大抓經濟運行,工業實力不斷增強。聚焦縣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的年度任務,強化工業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實時掌握經濟主要指標變化,緊盯輕工紡織、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產業,緊抓長裕集團、晶華微電子、興氟化工、重峰集團、海文生物等重點企業,詳細分析每月營收、固投、利稅、用電等方面情況,切實找準短板弱項,及時增補措施強化工作調度,統籌推進工業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1-10月,新入統工業項目23個,排全市第10位;全縣工業用電量2.8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06%,排全市第9位;全縣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3%,排全市第10位、二類縣第3位;規上工業增加值率17.2%,排全市第8位、二類縣第3位;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6.94%,排全市第1位。
2.重視集群發展,產業能級持續提升。立足興國人口較多、交通便利、螢石等礦產資源豐富等比較優勢,積極融入全市“1+5+N”產業發展大局,聚焦我縣“2+1+N”產業布局,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6313”行動計劃,大力發展輕工紡織、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導產業,推動富硒食品(預制菜)、新型建材、礦產品加工、新生物等多個特色產業協同發展,多措并舉做大產業規模、提升影響力。今年以來,全縣6個制造業重點產業科技水平穩步提高,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百丈泉)、市級工業設計中心2家(海文生物、銳興通訊)、企業技術中心4家(海文生物、優奕視界、興氟化工、偉夢科技)。1-10月,三大主導產業規上營收占全縣規上企業營收53.10%,電子信息產業成為拉動全縣工業增長的主要力量,電子信息規上企業營收完成14.48億元,同比增長17.71%,規上電子信息企業產值占規上工業企業產值的17.67%,預計全年規上電子信息產業營業收入突破20億元。
3.完善梯次培育,企業成長成效顯著。動態更新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庫,不斷健全專班服務機制,積極推進“個轉企、企升規、規做精”,助力企業加速“蝶變”。1-10月,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家,其中年度入規、月度入規各8家;培育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13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家、省級綠色工廠4家,聯綱電子、中兵興國等29家企業正在申報本年度第二批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金電電子智慧路燈軟件通過省級首版次軟件產品認定,旭航誠被評為省級潛在瞪羚企業。實施企業上市“映山紅行動”升級工程,穩步推進重點企業股改上市工作,組織海文生物參加2024年深灣匯暨贛企融灣專場項目路演活動,吸引多家投資機構關注。
4.聚焦科技賦能,數實融合深入推進。出臺《興國縣關于支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若干措施》,“真金白銀”支持和引導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全縣制造業數智化、綠色化發展。1-10月,全縣數字經濟重點企業增長到27家,完成產值9.7億元;中兵興國經省廳認定為我縣第二家規上軟件信息服務業企業。已完成101家企業的入企診斷,55家企業與服務商簽訂了數字化改造合同,數字化診斷服務開展率超100%,贛州國泰、興氟化工、曉明科技等企業已完成現場貫標,興氟化工、全能科智等48家企業已簽訂數字化改造項目合同,積極謀劃贛州國泰、富視興申報省級“小燈塔”企業,興氟化工、曉明科技、晶華微、海文等企業申報省級數智工廠,不斷促進數字化轉型提質擴面。“興i企”平臺已完成組建及測試,年底即將正式上線運營,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
5.主動靠前服務,營商環境全面優化。積極推進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集成改革,建立政企圓桌會議、領導掛點幫扶、企業特派員、“親清瀲江”政企餐敘等機制,落實企業“安靜生產期”制度,把“企業找上門”變為“服務送上門”,當好“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店小二”。率先成立興國縣企業聯合會、企業家協會,搭建企業交流合作、共同成長的平臺,目前協會已發展到6個行業共189名會員,引導企業抱團取暖發展;充分發揮要素保障專班作用,協調聯動解決企業用地、用工、用電、融資等難題,1-11月,為重點企業送工7600余人;保障盛威智能、滿都服裝產業園、三一智能建造等重大項目用地1000余畝;發放“小微通”“財園通”貸款93筆共3.48億元,舉辦銀企融資對接簽約活動簽約授信金額達5.64億元。全面推行企業問題閉環銷號管理,截至11月底,共收集企業反饋問題34個,辦結率100%。組織企業參加企業高質量發展、現代企業管理中的風險防控和合規政策解讀等專題講座和培訓,助力企業提升現代化管理水平。積極籌建企業服務中心,“興i企”政務服務云平臺預計年底上線,為企業提供政策直通、訴求直達、空間撮合、數字人力等“一站式”服務。
(三)服務大局促協調,持續加力保中心工作統籌推進。
一是守牢安全生產底線紅線。嚴格履行“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生產”“管行業必須管環境保護”職責,按照《興國縣工業制造領域大排查大整治專項行動方案》要求,全年工業領域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二是扎實推動創文創衛工作見實效。每周二、周五定時參加創文創衛集體活動,對網格內占道經營、亂停亂放、牛皮癬等不文明行為宣戰,同時做好文明交通勸導、線纜整治等工作;三是圓滿完成其他中心工作。牽頭成立了玻璃廠遺留問題和王先鋒信訪事項處理化解工作專班,全力化解信訪積案;對全縣機制砂行業進行定期巡查和動態監督管理,并協助企業做好轉型升級。
二、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興國縣工業發展氛圍空前濃厚,工業發展態勢持續向好,但與上級要求相比,與先進兄弟縣(市、區)相比,仍面臨困境。
1.重大項目支撐力度不足。受大環境影響,企業投資意愿降低,部分項目建設進展緩慢,黃金數字產業園、興銳智能等項目陷入停滯,導致全縣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乏力;預制菜產業園、康墨新能源等尚未達產,導致新建投產入規企業數量同比大幅減少。
2.研發投入基礎有待夯實。企業研發創新基礎較薄弱,多數企業研發機構都留在總部或沿海發達城市,雖然近年來全縣規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企業占比在穩步增加,但各企業研發投入金額整體偏低,研發經費支出占比不高,導致新產品、新專利、新工藝較少。
3.園區配套建設相對滯后。隨著工業倍增升級行動持續推進,我縣工業企業規模不斷擴張,工業園區的新入駐企業顯著增多,但園區交通、住房、餐飲、娛樂、教育等配套設施建設進度仍相對滯后,難以滿足工業發展要求。
三、下一步打算
2025年,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市“7510”行動計劃和縣“6313”行動計劃,做好“四抓四促”,全力推進縣域工業經濟持續向好發展。
1.抓基層黨建,促工作作風持續提升。一是把講政治放在第一位,通過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扎實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定期組織學習《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二是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繼續做好“黨建+產業鏈”活動新路子,為工業經濟增添新動能,將科工系統內黨建優勢轉化為推動經濟發展、服務企業的實際行動,開創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工作局面。三是堅持不懈抓作風、強作風、優作風。秉承“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沒有比較好只有更好”的理念,在項目攻堅一線培養干部、鍛煉干部、考驗干部。強化“用心為企”“用心為民”意識,組織黨員領導干部深入企業當好惠企幫手。
2.抓運行監測,促工業經濟平穩增長。一是加強指標監測。每月召開工業經濟運行分析會議,動態跟蹤工業經濟情況,支持重點企業穩產增產、新建企業達產達標,力爭全年全縣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3%左右。二是加強統籌調度。強化發改、科工、商務、行政審批、經開區等單位間的協調聯動,著力做好擴大工業投資、培育增長動能、推動政策落地等重點工作,保障全縣工業經濟平穩增長。三是加強要素保障。完善工業生產要素保供機制,充分發揮要素保障專班作用,確保水電氣運等生產要素供給,助推企業滿負荷生產,拓寬穩增長空間。
3.抓重大項目,促產業加速串點成鏈。一是全力招大引強。圍繞6個重點產業和3個重點產業鏈實施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工程,堅持“缺什么、招什么”,主動出擊、靶向招引,聚焦龍頭找客商、聚焦鏈條引投資、爭取引進一批高技術、高成長性、高附加值企業,為工業發展注入“源頭活水”。二是大力推進項目建設。實行縣領導掛點、安商單位牽頭、工作專班蹲點及倒排工期清單式管理等重點項目推進機制,加快礦業循環經濟產業園、國際牛仔服裝智造、瀲江礦業等重點項目建設,力爭早投產、早見效,點燃工業增長“強引擎”。三是精心謀劃項目。加大項目謀劃儲備力度,構建形成梯次接續、動態推進的項目儲備,不斷積蓄工業高質量發展“強動能”。
4.抓產業培育,促優勢產業提檔升級。一是優化企業服務。加快推動企業服務中心投入運營,推廣并不斷完善“興i企”云服務平臺,深入落實企業特派員、企業精準服務、政企圓桌會等制度,為企業提供全天候、全過程、全生命周期服務,讓企業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好,持續提升工業企業活躍度、競爭力。二是強化政策支持。謀劃編制工業產業規劃配套政策,定期編寫重點產業參閱信息,統籌保障資金確保“親清贛商”惠企業政策資金池“高水位”,全力支持企業積極實施技術改造、科技創新、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提檔升級項目。三是細化企業培育。健全完善“個轉企、企升規、規做精”培育庫,實施動態管理和分類指導,鼓勵企業實施現代化管理,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以“專利”謀“紅利”,推動更多優質企業不斷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