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鎮基本情況簡介
高興鎮位于興國縣西北部,是贛州市的北大門,東鄰崇賢鄉,南接瀲江鎮,西靠茶園鄉,北界泰和縣,距縣城13公里。全鎮面積236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1個農村社區,31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4萬余人。高興鎮是一片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美麗豐饒的紅色故土,先后獲評“全國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鎮”“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十大文明村鎮”“省級生態鄉(鎮)”“全省百強中心鎮”“全市統籌城鄉發展示范鎮”“全省首批五型政府建設示范鄉鎮”“江西省生態園林城鎮”“全市脫貧攻堅先進鄉鎮”“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市第一批學習型單位”等榮譽稱號,連續7年在全縣綜合績效考核中獲評“優秀”等次。
高興是一座歷史名鎮。清康熙年間建有殷富圩、六合圩、上敖圩3個圩,三圩相隔1000米左右,布局呈三角形,分別占地約10萬平方米。1934年,三圩合并為高興坪,為興國縣首圩,贛南素有“頭唐江、二古陂、三高興”之稱。蘇維埃時期,高興屬興國縣第五行政區,轄6個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撤鄉建社時將6個鄉合并,成立“高興人民公社”,改革開放初期更名為“高興鄉”,1995年撤鄉建鎮時更名為“高興鎮”,一直沿用至今。唐朝“江南第一宰相”鐘紹京出生于此,其陵墓建在蒙山村塘下湖。
高興是一片紅色熱土。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聚集紅軍與蔣介石的數十萬大軍展開殊死決戰,是第三次、第五次反“圍剿”的主戰場之一。圩鎮北邊的竹篙山,見證了1931年9月紅軍反“圍剿”中最為慘烈的一次戰斗——竹篙山爭奪戰。1934年8月,陳毅親自指揮紅三軍團第六師在老營盤進行了一場血戰并負傷,1937年10月,陳毅路經興國,寫下了《車過興國老營盤》的感慨詩篇。蘇區時期高興參戰人數多達12317人,有姓名可考的烈士達1785名,并孕育了64位團級以上軍官,其中邱會作、邱會魁、邱先通、呂黎平、葉運高、黃玉昆等六位是共和國開國將軍。
高興是一處豐饒之地。高興鎮屬亞熱帶丘陵地帶,全年氣候適宜、雨水充沛、土壤肥沃,林業農業資源豐富。花崗石、紅條石、螢石和瓷土等礦產資源充足,長龍水庫和大平水庫可灌溉農田近1300公頃。悠悠濊水河,香樟成蔭、碧水蕩漾,特別是國家煙草專賣局援建2600萬元,新建一江兩岸河堤工程及金葉廣場,既為下游群眾筑起了一道安全墻,更為圩鎮增添了一道靚麗風景線。丹霞地貌奇特,臘石寨雄奇險峻,天鵝湖碧波蕩漾,通天巖鬼斧神工。
高興是一個暢通之城。京九鐵路、泉南高速、319國道和223省道貫穿全鎮,是縣城通往興國西北部和北郊鄉鎮的重要交通樞紐,距興國西高速出口5公里,距興國火車站10公里,距贛州黃金機場、井岡山機場僅1小時車程。同時,四通八達的縣道、鄉道路網,把高興與城區及周邊8個鄉鎮密切聯系在一起。
高興是一個產業強鎮。高興鎮擁有得天獨厚的產業優勢,形成了以臍橙、煙葉、蔬菜、油菜、花卉苗木等為主的特色主導產業,創建了以、楊梅、葡萄、藍莓等時鮮瓜果基地為主導的休閑采摘示范帶,以“千年古村、十里香樟、四季采摘”為主題的高多村鄉村游田園綜合體逐漸成型。2021年,總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的高興返鄉創業園建成并投入使用,成功引進鄉賢創辦企業,帶動了高興鎮及周邊鄉鎮800余人就業,返鄉創業園年貢獻稅收超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