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鄉地處興國縣城西北部,東毗隆坪鄉,南接高興鎮,西鄰均村鄉,北界泰和縣,鄉政府駐地距縣城35公里,是興國西部的邊遠山區鄉。全鄉轄12個行政村,124個村小組,有14個黨支部,黨員人數365人,總戶數5034戶,人口21761人,國土面積120平方公里,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其中耕地面積1.03萬畝,山地面積14萬面,森林覆蓋率為80%,有著豐富的林木資源和礦產資源。有鄉機關干部57人,村干部46人。
一、基本情況介紹
(一)富足村紅薯干加工廠簡介
茶園是興國有名的紅薯干之鄉,其倒蒸紅薯干因色如琥珀、味如甘貽而深受消費者喜愛,是茶園三大傳統產業(茶油、紅薯干和火腿)之一,正常年份銷量在100萬斤以上,產值達1500萬元,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但目前傳統的加工方式制約了該產業的發展壯大:一是抗風險能力差,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紅薯干兩次倒蒸需連續有一周左右的晴朗天氣,若遇天氣異常則無法加工,紅薯大量積壓而爛掉;二是因手工制作無法通過衛生許可和SC認證,難以在賓館、超市和食品店銷售;三是因沒有包裝,不易保管且附加值低。因此為推動茶園紅薯產業上規模、上檔次,解除薯農后顧之憂,提高茶園紅薯干知名度和附加值,走向更為廣闊的市場,在上級的扶持下,富足村率先示范興建了紅薯加工廠,集清洗、蒸、烘、冷藏、包裝、銷售等功能為一體,日最大處理紅薯能力可達3000斤。
該廠于2019年11月試運行,由富足村黨員方軍、退役軍人方鼎組建的觀福寶農業專業合作社承租運營,冠名為“興國縣兵哥哥紅薯加工廠”。該廠已銷售紅薯干20萬多斤,涉及農戶100多戶,其中脫貧戶28戶;安排16人在工廠務工,其中脫貧戶8人,發放務工工資20萬余元。
在經過前期試運行階段,該廠將著力在增強自身發展能力和增強產業帶動能力上下功夫,2020年與20戶農戶建立種植基地100畝,形成長期穩定的供銷關系。同時為充分利用廠房閑時產能,加工廠將依托十八排旅游和電商平臺,擴大經營范圍,兼營好茶油、火腿、蜂蜜等農特產品的銷售。
(二)富足村油茶深加工基地扶貧項目簡介
茶油是一種高品位、高營養價值的高級綠色保健食用油,被譽為“東方橄欖油”、“油中極品”。茶園鄉是興國縣茶油中心產區之一,所有茶樹均為野生,全鄉年產茶油大約30萬斤,是茶園鄉的傳統產業,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大唐江西分公司作為省派定點扶貧單位,自2015年開始幫扶該村,為做大做強油茶產業,該公司捐贈資金建立油茶深加工基地。
該項目總投資183.5萬元,分廠房和辦公樓兩個部分。廠房占地面積400平方米,辦公樓面積為300平方米。基地生產的主要產品為精制野生山茶油,年產50噸。該項目的廠房及辦公樓已于2019年11月開工建設,受疫情影響工期有所延長,于2020年4月份建成。項目于2020年5月正式投產,生產初期年利潤可達10萬元,安排就業15人,通過收購茶籽、茶油等帶富200戶脫困戶以上,每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6萬元。
(三)瑞景小區移民安置點簡介
安置區由贛州市規劃設計院設計,參照城市小區構造,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施工、統一立面的原則進行建設。
安置區占地7100平米,總建筑面積18200平米,其中住房120套,店面50間,已安置農戶120戶71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5戶462人,同步搬遷45戶249人。
安置區位于新老高茶公路交匯處,交通便利,配套齊全,小區主干道硬化寬度達到18米,新增專用變壓器2臺,圩鎮飲水工程主管道直達小區,還另建了深水井2口已備干旱之需,幼兒園、中心小學、中學、體育場、衛生院都在500米內,生產生活極為方便。
在后續扶持方面:一是引進種植大戶在附近建設了一個220畝的露天蔬菜基地,可長年提供40個勞動力務工;二是在鼓勵外出務工的基礎上,引進了一個扶貧車間,可吸納勞力18名;三是增設了4名公益性崗位,聘用了2名小區管理人員和2名小區保潔員保障小區運轉;四是在旁邊新建了幼兒園和中心小學,解除了“上學難”的后顧之憂;五是鼓勵貧困戶租賃店鋪自主創業,實現在家接分紅。
(四)十八排旅游風景區簡介
十八排是興泰兩縣之間東西走向的弧形分水嶺的最高點,因上山須經十八個橫排而得名。面積3平方公里,海拔1176米,為泰和縣最高峰、興國縣第二高峰。
十八排山勢險峻,風景秀麗,高山草甸綿延壯闊,被人們稱為“江南的呼倫貝爾”;山上有唐高宗時期,不調禪師拓基建的黃龍坪寺,也被成為“小西藏”。十八排,春天,漫山杜鵑花,婀娜多姿;夏天,高山草場,牛羊成群;秋天,草木金黃,碩果遍野;冬季,銀裝素裹,晶瑩剔透。風電機組在秀美的高山上錯落分布,與自然風光渾然一體,形成了獨特的高山草甸風車景觀。
自然風光:高山草甸、杜鵑花海、冰雪世界、云海日出、釣魚臺名勝
人文景觀:千年古剎-黃龍坪寺、百里高山風車、天子印古石道、興泰古界碑
(五)李才連舊居簡介
李才蓮故舊位于茶園鄉教富村河塘組,占地面積500平方米,為土坯房。現有土坯房28間,其中正廳1間,其他房間27間,因年久失修,現已倒塌9間150㎡。
我黨早期高級領導人原少共中央蘇區分局書記李才蓮1913年在此出生。李才蓮于1927年參加了農民協會,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后參加了興國暴動參加革命。
池育華1908年出生在高興鎮,9歲到李才蓮家當童養媳,1928年結婚,婚后第三天李才蓮就離家參加了革命。李才蓮參加革命后,池育華一直在此居住并苦苦等待丈夫李才蓮革命勝利歸來。1999年上海市民政局捐資1.2萬元為她蓋了新房后才搬到教富街上新房居住,但還是經常回到舊居癡癡等待李才蓮歸來,直到2005年去世。
李才蓮故居2001年被列為興國縣文物保護單位。該故居一共誕生了5位革命烈士,分別為:
李才蓮;
李文蘭,1894年茶園鄉士兵,1933被國民黨殺害;
李良漢,1912年出生,三軍團戰士,北上無音訊;
李才萬,1912年出生,1936年入伍,曾任三軍團連指導員,北上無音訊;
李良渭1911年出生,1933年入伍,紅三軍戰士,北上無音訊。
該處故居目前共有4戶農戶共有。分別是:
李清泉,現任電信所所長,家有4口人,妻子曾淑蘭,1962年出生在家務農,兒子1987年出生、兒媳婦1989年出生,在縣城務工;共有5間,其中三間已倒塌。
李才祿,出生于1953年,在家務農,家有7口人,分別是妻子林福秀1958年出生,在家務農;兒子李挺山,1983年出生在廣東務工;兒媳婦鐘金娣,1982年出生在廣東務工;有孫子李鑫鵬、李鑫睿兩人,孫女李穎一人,分別在讀小學、幼兒園;共有12間。
李佐高1962年出生,有4口人分別是妻子,廖德梅1969年出生在家務農;兒子李盛忠1991年出生,在南昌務工;次子李盛鑫1992年出生,在深圳務工;共有5間,其中兩間已倒塌。
李佐軍,家有5口人分別是兒子李春明,1981年出生,在廣東務工;兒媳婦袁琴華1981年出生,在廣東務工;孫子劉年斌2009年出生在廣東讀書,孫女李麗2004年出生。共有5間,已經全部倒塌。
(六)茶園鄉全坑村鋆源牧業有限公司
興國茶園鄉全坑村鋆源牧業有限公司,位于茶園鄉全坑村高龍組,新建宿舍、欄舍共計12600平方米。實施生態化、現代化、標準化零排放飼養生豬。年存欄母豬2000頭,年出欄小豬5萬頭。公司員工30人,中高管3人,高工3人,企劃2人,市場營銷2人,技術員6人,普工14人,項目于2020年6月投產,2020年9月底基礎建設全面竣工,10月初全面投入生產。
項目總投資5500萬左右。帶動本地脫貧戶和群眾務工1500多工日,發放工資22.5萬元,(其中王文慶、王隆河、王昌春、謝發蘭等10余人脫貧戶務工856天,發放工資12萬余元),大大增加脫貧戶及群眾收入。每年為全坑村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5萬元(效益遞增而適當遞增),同時為全坑村基礎設施建設獻力獻策,有效提升村容村貌,打造秀美村莊。
二、村情簡介(詳見各村調研報告)
三、鄉情簡介
脫貧攻堅全面勝利。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累計投資9956.58萬元,建設扶貧項目596個;高標準打造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瑞景小區,建設移民安置房120套,搬遷貧困戶75戶462人,進城進園17戶99人,危房改造286戶;累計發放教育補助5301人554.48萬元;貧困戶“四道保障線”住院報銷比例均達到了90%;累計為貧困戶落實產業直補4249戶809.325萬元,申報交通補貼5983人299.1萬元;全鄉1313戶596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全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清理存量垃圾、河道淤泥、房前柴草。成立“空心房”集中整治隊伍,重點拆除旱廁、殘垣斷壁、危房共18.6萬平米。加大土地執法監督力度,查處各類違法用地83宗,拆除違法違規建筑55棟、拆除面積7232平方米。同時,加大對圩鎮整治力度,投入502.85萬元,新建圩鎮農貿市場、安裝210盞太陽能路燈、實施路面“白改黑”工程、新修排水溝、人行道鋪設、河背橋維修加固等改造提升項目,圩鎮品質得到提升。成立圩鎮城管中隊,對出店經營、車輛亂擺、廣告設置不規范等行為進行日常糾治,圩鎮市容得到極大改觀。投資380萬元建成全坑村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滿足了圩鎮污水處理需要,實現了雨污分流,保障了出境斷面水質優良。面對松材線蟲病蔓延肆虐,果斷打響了松林保衛戰、松材線蟲病殲滅戰,組織10支施工隊伍除治松材線蟲病疫木1500余噸,松材線蟲病殲滅戰成效顯著。
民生事業快速發展。五年來,我們急群眾之所急,打了一場民生實事翻身仗。在改電方面,我鄉全坑村已建設好了35KV變電站,總裝機容量1.2萬千瓦,為當前全鄉總用電量的3倍,輸出線路由1條增加到4條。在飲水方面,先后建設了龍潭尾飲水工程,富足、孔目村管網延伸、里溪村蓄水池等飲水項目,使得大部分農戶喝上了自來水;在橋梁方面,茶園鄉一橋、二橋、三橋的建設完工,極大的緩解了圩鎮擁堵問題。在道路方面,高茶公路,茶園人民夢寐以求的致富路已經通車,茶園從“五環”到了“三環”;六科公路、茶均公路、茶隆公路的道路修復,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教育方面,完成了中心小學的整體搬遷,新建了公辦幼兒園,匡坊、里溪等村小完成翻新擴建,改善了教學硬件條件。
產業實現提質增效。面對傳統制作方式已難于適應現代市場需要,積極引入紅薯干、山茶油等傳統產業的現代制作工藝,并改造升級包裝,打造了兵哥哥、觀福寶等為代表的一批品牌和包裝,極大提升了產品檔次和附加值,帶動了全鄉機器設備和加工服務的升級換代。通過舉辦兩屆茶園鄉農產品展銷會,央視《味道》欄目走進茶園拍攝,參與廣東興國商會“我為家鄉賣特產”活動,大大增加了知名度,讓茶園茶油、紅薯干走向了更為廣闊的市場。借助十八排、《老鏡子》等得天獨厚的紅古綠旅游資源優勢,使得鄉村旅游產業蓬勃發展起來,帶動了農產品銷售,餐飲、住宿等行業的提升,拉長了產業鏈。修復《老鏡子》主人公池煜華的故居,唱響了共和國第一軍嫂的紅色品牌。挖掘了傳奇特工項與年巔峰故事《把信送給周恩來》,舉辦帳篷節、美食節,與碧桂園集團、斐粵傳媒有限公司合作打造旅游路線,人民網等中央媒體的報道,讓十八排名聲大噪,成為節假日旅游熱門景點,全年共接待游客上萬人,呈現出良好的旅游產業發展勢頭。
社會治理長效久安。過去5年,群眾安全感、幸福感不斷提升。社會風氣明顯好轉。2020年獲評信訪工作“三無”鄉鎮,連續2年有4個以上村獲評信訪“三無”村居,比例居全縣前列,無赴京、赴省非訪,茶園派出所“民調評警”排全市第3。安全生產形勢穩定。2016年以來沒有出現大的安全事故,及時消除各類安全隱患,保持對野外用火違法行為的高壓懲治態勢,連續3年未出現火警。
四、未來五年規劃
聚焦有效銜接,推動全面振興發展。一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牢固樹立“脫貧摘帽不是終點是起點”的理念,嚴格落實“四個不摘”的要求,對“三類人員”開展動態監測,因戶施策,接續幫扶。持續開展“兩不愁三保障”對照檢查,推進飲水安全和廁所革命,進一步消除返貧風險。圍繞“產業就業全覆蓋”的目標,動態實現無產業就業家庭清零。不斷健全優化瑞景小區安置點管理服務制度,強化對安置點后扶項目支持,讓群眾留得下、住得好、有收入。二是全力打造鄉村振興示范點。重點推進河背村鄉村振興示范點建設,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在同基礎設施及公共部分建設結合上下足功夫、用足力氣、做足文章,為全鄉乃至全縣鄉村振興建設提供“茶園樣板”。重點幫扶豪興村補齊短板,全面過硬。探索運用社會、企業資本打造里溪、匡坊、茶園、羅坑、全坑等村為鄉村振興示范點。三是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建立健全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深入開展宣傳動員,健全完善“網格化”管理,推動全鄉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從集中整治向“建管并重”轉變。繼續加強農村建房管理,堅決整治違法建筑和違規用地,抓實“空心房”整治掃尾工作。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不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讓茶園成為全縣最干凈、最清潔、最環保、最宜居的鄉鎮之一。四是著力培養鄉村人才。推進“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實施現代青年經營者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和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提升等人才工程。聯結贛州本地高等學校、職業院校,綜合利用教育培訓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扶持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等,同時,建立有效激勵機制,吸引支持更多鄉賢、青年才俊、專業技術人員等到茶園投資創業。
聚焦產業升級,激發致富全新動能。一是抓實農業產業持續發展。抓好河背、義渡、教富、全坑、豪興、里溪、六科、羅坑等8個村1608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全面提升農業生產能力,提高土地產出率。圍繞將茶園打造成為“油茶強鄉”這一預定目標,實現新增油茶低改面積6000畝,新開發油茶面積2000畝以上,建成義渡、羅坑、匡坊等現代油茶加工廠。重點扶持以紅薯、肉牛、生姜、沙參、中藥材、鷓鴣等為代表的特色種養殖產業。力爭引進興國縣鋆源牧業有限公司投資3億打造匡坊、羅坑種豬養殖基地。二是建立農產品產業鏈條。大力實施農業品牌提升工程,培育我鄉油茶、紅薯、火腿等主導農產品品牌建設。不斷探索推行油茶、紅薯干、火腿等產業后端鏈條開發,通過與企業共建、融合社會資本等模式不斷提高產業附加值,真正把傳統產業打造為長效、穩定、富民產業。三是打造經典旅游路線。充分挖掘茶園本土紅色資源,強化對項與年小道、池煜華故居、大坳古道(戰場)等革命舊居舊址群的修繕、保護和開發,讓紅色旅游成為茶園經濟新的增長點。探索“十八排”風景區旅游規劃、保護、開發模式和路徑,引進社會資本投入運營,讓綠水青山為茶園創造出“金山銀山”。四是促進產業深度融合。促進農業與旅游融合發展,實施休閑農業和十八排旅游開發相結合,探索打造集“生態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特色鮮明的田園綜合體。
聚焦民生福祉,提升群眾幸福指數。按照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堅持不懈地解決好茶園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是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引導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推動農民圍繞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創新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農村中等收入群體。二是抓好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快我鄉公路建設,重點推進豪興至里溪至均村、茶園至龍上、六科至河背、十八排公路等道路的拓寬改造。推進我鄉水利工程建設,抓好農村集中供水工程鞏固提升,全面徹底解決圩鎮供水不穩定問題。結合鄉鎮建設三年行動和亞投行項目資金,重點打造圩鎮“一江兩岸”休閑公園建設,完善圩鎮功能,提升圩鎮品質。推動茶園中學校舍新建、校內升級改造項目實施,推動茶園派出所搬遷新建、文化站、便民服務中心、汽車站、司法所立項新建等。三是把生態環保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依法制止和嚴厲打擊一切破壞生態的行為,建立健全環境保護長效工作機制,建立完善巡查管理制度,堅決杜絕和防范環境污染事件發生。加大環保宣傳力度,提升群眾環保意識。推動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善生活污水處理,確保水質達標。繼續購買農村垃圾清運服務,加強農村保潔員隊伍管理。全面落實“河長制”“林長制”,加強河流、林地管理,全力開展松材線蟲病防治。積極落實環境問題整改工作,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整改措施落地見效,進一步改善全鄉生態環境。
聚焦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一是常態化抓好疫情防控。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加強重點區域、重點人群的排查和管控,加大疫苗接種宣傳和組織,逐步擴大疫苗接種人群覆蓋面。二是健全村民自治機制,提升鄉村自治水平。加強農村各類社會公益服務互助組織建設,進一步完善村規民約,發揮村民理事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作用,引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持續開展鄉風文明行動,破除農村鋪張浪費、炫富攀比、大操大辦、薄養厚葬、封建迷信、賭博敗家等陳規陋習和不良風氣,樹立誠實勞動、勤勞節儉、崇尚科學、講究衛生、孝敬父母、鄰里和諧的文明鄉風。三是建設平安鄉村。深入推進綜合行政執法,加強綜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規范化建設。學習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總結提升推廣“中間人”調解品牌,加強農村矛盾糾紛預防和化解機制建設。堅持德治為先,發揮道德引領、規范、約束的內在作用,增強鄉村自治和法治的道德底蘊,以德治實現善治。四是抓實安全生產監管。健全“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全面落實責任制;加強安全知識宣傳教育培訓,進一步強化干部和業主的安全生產責任意識、防范意識;落實落細安全生產工作責任,切實抓好安全生產網格化管理,加強安全隱患排查整治,重點抓好企業、建筑工地、煙花爆竹、地質災害防治、人員密集場所、學校、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整治,堅決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有序。
聚焦自身建設,打造堅強戰斗堡壘。一是全面加強黨委自身建設。進一步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堅持和貫徹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事項集體研究決策。堅決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帶頭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帶頭執行黨的組織生活制度,帶頭深入各村研究推進落實項目建設、民生工程、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做到現場發現問題、現場研究解決辦法、現場推進整改落實。堅持問題導向,以巡視巡察反饋問題整改落實為契機,下大力加強黨委班子自身建設。二是堅決扛起管黨治黨政治責任。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持之以恒學懂弄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時刻保持頭腦清醒,決不偏離政治方向。鞏固深化主題教育成果,落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扎實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不斷推進愛國統一戰線發展壯大。堅持層層傳導工作壓力,督促各黨支部和黨支部書記切實履行好主體責任和書記的第一責任,推動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三是進一步夯實基層黨建基礎。抓嚴抓實基層黨建“三化”建設,認真落實好“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等黨內組織生活制度,在內容上突出黨性鍛煉,在形式上更加貼近黨員實際和群眾需求。下大力抓好發展黨員和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用好用活江西干部網絡教育學院和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著力培育打造一支政治素質好、“雙帶”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農村基層黨組織黨員干部隊伍。四是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堅持把紀律挺在前面,堅決落實“兩個責任”,強化鄉紀委“兩化六有”建設,全力支持鄉紀委工作。堅定不移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持續整治“怕、慢、假、庸、散”作風頑疾,堅決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斗爭。大力弘揚蘇區精神和蘇區干部好作風,實現作風持續好轉。堅持嚴管與厚愛相結合,健全關心關愛干部機制,鼓勵干部擔當作為。加強警示教育和“八小時以外”的監督,嚴肅查處黨員干部賭博、酒駕等違規違紀行為,抓早抓小,防范廉政風險。始終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充分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強化監督執紀問責,著力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