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直有關單位:
現將《興國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專項規劃(2024-2027年)》的通知,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興國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專項規劃
(2024-2027年)
為進一步推動全縣村級集體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根據《中組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關于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扶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通知》(中組發〔2023〕4號)文件要求和省、市有關要求,興國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強化工作舉措,增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持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積極拓寬增收路徑,壓實工作責任,發展壯大我縣村級集體經濟。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發展專項規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全縣推進產業振興的決策部署和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要求,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為目標,以加強政策扶持、創新發展模式、拓寬發展路徑為手段,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提高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水平,持續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和實力,提高村級組織自我保障、服務群眾、推動發展的能力,為建設工業強城鄉美百姓富作風好的“模范興國”,再創新時代“第一等工作”提供堅強的基礎保障。
(二)基本原則
1.堅持黨建引領。堅持黨建引領。強化村黨組織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中的政治引領作用,自覺堅持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基層黨組織的一項重大任務,真正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戰斗堡壘。
2.堅持示范帶動。重點在有產業發展基礎、積極性高、信譽好的村開展產業發展示范,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在抓好示范點,引領帶動廣大群眾投身于農村產業發展,實現村集體和農戶共同增收。
3.堅持因地制宜。結合我縣實際,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協調發展。同時,堅守生態環保底線,避免資源過度開發和環境污染。
4.堅持村為主體。堅持村級經濟組織主體、市場主導。充分發揮村級組織主體作用,增強村級組織發展集體經濟的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發揮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不搞行政命令,防止因發展集體經濟而增加村級債務和農民負擔,防止在發展集體經濟過程中侵害農民利益的現象發生。
5.堅持群眾參與。充分發揮村民群眾參與作用,落實好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調動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實現集體增實力、農民增收益和產業增效益的有機統一。
6.堅持市場導向。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導村集體生產與市場需求相匹配,激發村集體活力與生產動力。
二、基本情況
興國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贛州市北部,轄25個鄉鎮、1個經濟開發區、1個城市社區管委會、303個行政村、23個社區(居委會),國土總面積32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1.5萬。區位優勢明顯,擁有319、238、356三條國道,泉南、興贛及其北延高速,京九鐵路、興泉鐵路、贛深高鐵,“四縱四橫”交通網絡構建了連南貫北、承東啟西、鐵海聯運、客貨兼備交通格局。
興國是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著名的紅軍縣、烈士縣、將軍縣和蘇區模范縣,是蘇區精神和蘇區干部好作風重要發源地、群眾路線重要形成地。興國建縣始于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置平固縣,北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以年號為名,改稱“興國縣”,至今已有近1800年歷史。蘇區時期,全縣23萬人口,參軍參戰的就達9.3萬人,為國捐軀5萬多人,有姓名可考烈士達23179名,僅犧牲在長征路上的興國籍官兵就有12038人,幾乎每一公里就有一位興國籍將士倒下。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孕育了蕭華、陳奇涵等56位共和國開國將軍。毛澤東同志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留下了《長岡鄉調查》《興國調查》等光輝著作,稱贊興國的同志們創造了“第一等工作”,親筆題寫了“模范興國”獎匾褒揚興國。
興國風情獨特,物產豐富。興國山歌融匯了中原古風遺韻和贛南客家文化,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興國先后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山歌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梅窖三僚被海內外盛稱為“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境內富含螢石、鎢、煤、金、稀土、石灰石等20多種礦產資源,石灰石、花崗石儲積量居江南之首,興國灰鵝、興國紅鯉魚、興國茶油、興國生姜等特產名揚四海,是國家命名的“中國灰鵝之鄉”“中國紅鯉魚之鄉”“中國油茶之鄉”“省級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縣”。
興國發展活力無限。2023年GDP增長5.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4.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2%,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9%,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5.5%、8.8%。出口總額、現匯進資增幅邁入全市“第一方陣”,分別增長56.1%、299%。項目建設推進有力。全年實施157個重點項目,完成年度投資101.6億元。永磁磁浮空軌“興國號”全國首發,興泉鐵路全線貫通運營,國家管網西氣東輸三線向興國開口供氣,新建縣委黨校投入使用。全年爭取上級資金67.8億元、增長24.8%,平江灌區、樟樹至興國高速等30個重大項目列入國家“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區基礎設施建設盤子。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全年簽約引進項目83個、投資額達467.3億元,其中20億元以上項目7個、10億元以上項目15個,晶華微電子、海文生物等31個項目實現當年引進、當年投產,艾克佩特服裝科技產業園、中國兵工集團軍民融合項目加快推進,項目招引個數、投資額度均創歷史新高。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再創新高。2023年,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總收入為12143.56萬元,村均經營性收入40.1萬元,所有村經營性收入均超過15萬元,87.46%的村超過20萬元,50萬元以上的村99個(其中100萬元以上的3個)。目前,興國縣已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單位4726個,其中,鄉鎮級25個,村級303個,組級4397個,清產核資核實資產總額94819.34萬元,其中經營性資產總額31050.97萬元;集體土地總面積476.10萬畝,其中農用地451.25萬畝。清產核資數據已全部錄入系統,并上報市級核查。
三、農業產業發展基礎
近年來,興國縣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決策部署,把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有力有序推進各項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農業基本盤有效穩固
近年來,圍繞全面保障糧食安全,統籌投入資金9500萬元,新建成水稻工廠化集中育秧中心25個和B類綜合農事服務中心1個,全面完成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糧食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結合實際,出臺系列促糧惠農新政策,積極鼓勵發展規模種植,有效激發農戶種糧積極性,有力推動糧食生產。2024年緊盯全年播種85.46萬畝、總產27.62萬噸以上的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其中早稻26.36萬畝、產量8.76萬噸,中稻14.71萬畝、產量5.62萬噸,晚稻28.06萬畝、產量10.04萬噸),強化調度、緊扣農時推進水稻生產,完成早稻種植26.46畝、中稻種植14.71萬畝,均超額完成播種任務,全力推進“雙搶”工作。扎實做好油菜春收,全縣收獲油菜4.55萬畝、總產油菜籽3878.8噸。同時,扎實做好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和技術指導服務,2024年上半年全縣蔬菜播種9.79萬畝、產量21.6萬噸,生豬出欄23.35萬頭,家禽出籠622.56萬羽,重要農產品供應有效保障。
(二)產業質效不斷提升
圍繞“135”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布局,聚焦擴面、提質、補鏈,加速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產業發展提質增效。持續做大做強以富硒蘆筍為主的首位蔬菜產業,出臺老舊蔬菜基地換膜提升和蘆筍種植扶持政策(新植蘆筍獎補2800元/畝),全縣建成規模大棚蔬菜基地85個2.33萬畝,種植蘆筍6540畝,全省面積最大、品質最好。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全縣臍橙面積達17萬畝、油茶種植66.28萬畝、茶葉面積達1.91萬畝;大力推動加大集團12萬頭生豬養殖項目建設,預計年內可完工并預投產,生豬產業規模化、現代化生產水平不斷提升;專門出臺《興國縣灰鵝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從繁育體系建設、規模養殖、產業鏈發展等方面進行扶持獎補,有力促進興國灰鵝產業振興發展,1-10月灰鵝出籠281萬羽。二是延鏈補鏈加快推進。加快推動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專門出臺預制菜產業發展工作方案,采取專班專抓的方式,全力全速加快預制菜產業園項目推進,預計年內可竣工投產。加快培育龍頭企業,今年我縣新增4家市級龍頭企業,全縣縣級以上龍頭企業達54家(省級6家、市級15家、縣級33家)。積極向上爭資爭項,成功向上爭取油菜、富硒蔬菜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以及社富鄉國家產業強鎮、埠頭鄉省級產業強鎮等項目,持續增添產業發展動力。三是品牌市場持續開拓。堅持品牌化發展道路,大力開展農產品品牌創建,完成新認證富硒農產品3個(累計認證90個),新申報千畝高標準富硒產業示范基地1個(已認定富硒產業示范基地15個);新申報“贛鄱正品”2個(累計認證4個),新認證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21個、新申報13個(有效期內87個),新創建綠色有機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4個(累計7個)。
(三)鄉村建設縱深推進
大力推進四融一共和美鄉村建設,制定印發《興國縣2024年“四融一共”和美鄉村建設工作方案》,確定打造3條“四融一共”和美鄉村示范帶和4個精品示范點,已完成所有示范帶、精品示范點和建設點的選點定量工作,正有序推進規劃設計、項目實施。同時,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分類制定村莊、圩鎮、干道整治范圍和標準,逐步健全“常態化暗訪督導、季度總結分析、年終綜合考評”工作機制,上半年開展暗訪30余次、發送工作提示5次,有力推動鄉村工作落實,有效提升鄉村環境面貌。
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目標任務
興國縣按照省市統一部署,堅持市場主導、政策扶持,按照“科學規劃、因村施策、項目帶動、分類實施”原則,進一步深化“黨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理念,采取過硬措施,注重獎懲并舉,壓實鄉村兩級干部責任,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和“雙帶”作用,強化村“兩委”領辦創辦產業基地(合作社)舉措,不斷探索創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探索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做法,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多渠道、多類型、多元化發展。持續推進“1+N+1”強村帶弱村模式,充分整合利用資源,鞏固利益聯結,推動村級集體經濟與農民“雙增收”。通過四年努力,實現全縣建立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穩定增長機制。
2024年底,實現村“兩委”領辦或主導的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產業鏈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力爭年內每個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30萬元以上的村比重達到80%以上,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比重達到40%以上,所有村經營活動取得收入占村經營性收入超過30%目標。
2027年底,力爭年內每個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到30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比重達到60%以上,所有村經營活動取得收入占村經營性收入超過45%目標。
五、村級產業發展規劃
圍繞全縣“135”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布局,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綜合考慮各鄉鎮、村區位優勢和產業發展條件,精選主導產業,篩選適宜本轄區發展的特色產業,做好產業規劃布局,推動本鄉鎮、村特色產業發展,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
(一)打造以富硒蘆筍為主的蔬菜首位產業
1.立足富硒土壤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建設一批高標準、成規模的富硒蘆筍基地。鞏固現有蘆筍基地,扶持新建以埠頭鄉-杰村鄉-社富鄉(簡稱埠-杰-社)為核心的精深加工,輻射帶動興江鄉-古龍崗鎮-梅窖鎮(簡稱興-古-梅),永豐鎮-均村鄉-隆坪鄉(簡稱永-均-隆)的“一核兩翼”萬畝富硒蘆筍產業園,實現富硒蘆筍飲品、面點等有機綠色食品的突破。
2.強化科技支撐。引進江西省農科院、贛南科學院等科研團隊和國內頂級蘆筍專家為我縣蘆筍產業發展提供科學技術。嚴格執行行業有關標準和規范,加快建設標準化蘆筍產業基地,建設蘆筍冷鏈物流加工基地,創建富硒蘆筍品牌,提升品牌價值和市場競爭力,把興國建成產業規模化、銷售品牌化、加工龍頭化、營銷網絡化的蘆筍產業發展強縣。
(二)壯大以臍橙、油茶、生豬為主的三大主導產業
1.臍橙產業。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圍繞柑橘黃龍病防控一條主線,建好標準化生態果園和黃龍病防控示范園二個示范園,實施新開發生態果園、無病毒苗木、富硒有機臍橙基地三個項目。堅持基地建設與做強產業相銜接,以均村、崇賢、方太、高興、埠頭、杰村等鄉鎮為重點,突出做好基地強產業、做強產業促基地,通過科技引領、標準化生產、產業鏈延伸、抓品牌創建等舉措,努力打造全市具有影響力臍橙產業基地。
2.油茶產業。圍繞油茶產業提質增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手段、效益為中心,合理開發優質高效油茶林,穩步實施低產油茶林改造提升,依托現有油茶資源,打造茶園、隆坪、均村、高興、良村、南坑等油茶重點產區,鼓勵各鄉鎮重點村申報低產改造、提升改造和油茶新造項目。
3.生豬產業。打造永豐鎮-均村鄉-隆坪鄉,社富鄉-杰村鄉-龍口鎮,古龍崗鎮三個10萬頭生豬養殖主產區。充分發揮加大集團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積極帶動中小養豬場(戶)發展,加強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強化疫病檢測和動物檢疫。
(三)培育以灰鵝、茶葉、煙葉、蜂蜜、綠色富硒稻米為主的五大特色產業
1.灰鵝產業。以全產業鏈思維謀劃興國灰鵝產業發展。打造高興鎮-隆坪鄉-均村鄉,埠頭鄉-杰村鄉-社富鄉,興江--古龍崗--梅窖三個百萬羽灰鵝養殖區和以瀲江鎮、經開區為中心的灰鵝流通集散及精深加工區。按照原料生產、加工、市場一體化發展原則,采取建基地、壯龍頭、創品牌等措施,推廣新技術、創建新模式,培固出產蛋量高、繁殖能力強的興國灰鵝品系,加大灰鵝產品品牌的培育和推廣力度,把興國灰鵝打造成全國知名特色品牌。
2.茶葉產業。開發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完善配套設施,推進崇賢鄉、方太鄉、楓邊鄉一、二、三產業融合富硒茶葉示范區。借助區域“方太妹”“興國白茶”等現有品牌優勢,大力發展茶葉種植和精深加工,實現標準化種植、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
3.煙葉產業。以萬擔鄉、千擔村、百擔戶為發展方向,重點抓好高興鎮、長岡鄉、良村鎮、均村鄉、古龍崗鎮、城崗鎮、方太鄉、崇賢鄉8個優質栽培示范鄉建設,集中打造百畝集中連片區,加大宜煙紫色土開發力度,建設生態濃香、甘甜低焦的特色優質煙葉基地。
4.蜜蜂產業。打造興江鄉-古龍崗鎮-南坑鄉-良村鎮,高興鎮-崇賢鄉-楓邊鄉-茶園鄉兩大生態蜜蜂養殖區。全面引導、帶動輻射我縣蜂蜜產業向高標準發展,實現優質高產豐收。充分開發利用興國北部鄉鎮的烏桕、半荷楓、五倍子等蜜粉源植物資源,結合冬種工作,適度培植紅花草、冬油菜等作物,全面引導蜂農、蜂業合作社(基地)提升蜜蜂管理技術、提升蜂產品品質,引進成都等蜂來、井岡山海倫堡等蜂產品加工銷售龍頭企業,興建蜂產品檢測灌裝線,創建興國蜂蜜品牌。
5.綠色富硒稻米產業。各鄉鎮村要充分發揮富硒資源優勢,在原全國綠色食品(大米)原料生產基地框架下,梅窖鎮、崇賢鄉、高興鎮、長岡鄉等鄉鎮積極打造有機富硒水稻生產示范基地,加快綠色富硒稻米品牌建設,提升綠色富硒稻米產業效益。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鼓勵耕地集中流轉,大力實施規模基地建設。
六、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扶持措施
(一)設立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基金
加大中央、省、市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中央財政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補助資金、“三培兩帶兩服務”示范基地建設補助資金等各類涉農資金的統籌整合力度,縣級層面設立3000萬元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基金,重點向一些農業產業發展弱、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大、村集體經濟發展工作薄弱等沒有享受過鄉村振興、涉農項目扶持,年經營性收入低于50萬元且經營活動收入較低的村傾斜。
(二)加強金融信貸支持
結合農村黨員創業金融扶持政策和產業幫扶信貸通、創業擔保貸款等政府貼息貸款措施,健全金融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模式,用好銀企合作平臺,解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鼓勵金融機構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信貸計劃,對符合條件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給予優先支持和利率優惠,鼓勵對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法人授信與對合作社成員單體授信相結合,提供信貸支持和服務。
(三)提高項目傾斜力度
依托已經形成的產業資源和品牌優勢,重點安排項目資金進行扶持,不斷壯大臍橙、油茶、富硒蘆筍、九山生姜、灰鵝養殖等產業規模,加大對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的扶持,構建“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的產業聯合體經營體系,推動形成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直播帶貨等,持續打響興國農產品品牌,暢通產品銷售渠道,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品牌影響力、產業競爭力。支持鼓勵村集體通過統一銷售、加工農副產品所獲得增值收入。
(四)盤活用好土地資源
一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清查轄區內村集體所有的山塘水庫、山林土地、房產物業等資源,盤活村集體撂荒地、空閑的原有設施農業用地、村莊空閑地、零散集體建設用地和閑置集體房產、宅基地、農房以及在村閑置的房產、校舍、庫房等用地用房,以自營、聯營、出租、入股等方式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推動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切實發揮村集體資源的創收效應,實現村集體資產有效利用和保值增值。二是鼓勵支持村級集體組織協助做好土地流轉,將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優先用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三是在征收土地時,優先安排預留地用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四是鼓勵村集體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的模式發展規模農業,獲取經營收益或股份分紅。
(五)持續助力光伏增收
光伏發電收入是較穩定、可持續的經營活動收入,縣發改委、縣行政審批局、縣供電公司負責加強對鄉鎮的督促指導與上級單位的溝通對接,對全縣村集體利用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鄉村兩級自籌資金、社會捐贈資金等資金已建成且達到發電條件,但尚未并網發電、產生實際效益的村集體光伏發電項目開展全面排查,在政策允許范圍內,最大限度按照“能備則備、能并則并”的原則,推動所有光伏發電項目盡快完成備案批復、并網發電手續,持續增加村集體經營活動收入。同時,要加強已并網光伏發電項目的日常維護管理,對村集體興辦或參股的光伏、水電站所發電量,在收購時應給予政策傾斜。
(六)創新探索發展模式
充分發揮鄉村兩級黨組織黨建引領作用,堅持因村施策,從各村經濟基礎、地理區位、資源條件等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選擇發展途徑。深化農業生產“大托管”服務改革,將全村零散的土地或集體經營性資產、資源委托給實力較強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托管經營,村集體獲得中介、代辦等服務性收入。總結推廣龍口鎮睦埠村、茶園鄉全坑村成立村級供銷合作社的做法,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工商資本參與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效整合好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業服務公司資源,積極推行“有償服務”“物業租賃”“旅游開發”“混合種養”“抱團發展”“飛地經濟”等多種模式,探索村集體承攬小額工程、承接勞務輸出、承包道路養護、參與環境整治等做法,探索打造集體經濟產業示范園區,實現強村與富民的有機統一。
(七)健全人才發展支撐
加強村集體經濟發展人才培育,鼓勵有條件的村聘請職業經理人,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人員開展經常化、實戰化培訓,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從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人員,本鄉本土畢業大學生、退役軍人,以及具備產業發展、農業技術、電商運營等經驗的人員中選拔培育村級后備力量,將懂經營管理、農村經濟的優秀人才吸納進村“兩委”班子,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建立鄉土人才資源庫,為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儲備人才。充分發揮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作用,聚焦特色產業發展,推動支持壯大村集體經濟。
(八)提升三資使用效益
加強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的管理,全面了解掌握本地村級“三資”、脫貧攻堅時期形成的扶貧資產等底數,對閑置較久、經營不善、收益偏低等扶持項目,采取靈活多樣的經營方式及時調整優化、盤活;對之前一些低價租賃或使用效率低的固定資產,要通過法律途徑和市場化手段,重新組織發包租賃,提高收益;對一些運轉正常但不履行合約、不繳納分紅的經營主體,各鄉鎮要采取下發督辦函、發送律師函等法律手段進行追繳。嚴肅查處違規發包、低價轉讓、侵占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等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九)規范村級財務管理
規范村級集體“三資”委托代理,堅持村集體經濟收支兩條線制度,全面推行“政經分離”(村民委員會和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賬戶分開設立),確保“賬賬相符、賬實相符”。加強村級財務日常管理和核算,加大鄉鎮經管業務人員業務培訓力度,嚴格按照《全省村級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統計口徑(暫行)》(詳見附件)核算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做到應統盡統、應算盡算。適時通過村集體經濟“三資”管理平臺對經營性收入、經營活動收入進行分析研判、督促提醒。
七、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以縣委書記任組長,縣委副書記、縣政府常務副縣長、組織部部長以及分管農業農村的副縣長任副組長,縣委組織部、縣委統戰部分管負責同志,縣農業農村局、縣財政局、縣民政局、縣自然資源局、縣發改委、縣林業局、縣水利局、縣住建局、縣文廣旅局、縣稅務局、縣商務局、縣金融監管支局、縣供銷社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健全完善縣委組織部、縣農業農村局“雙牽頭”機制,縣委組織部負責統籌協調,牽頭抓好督促檢查、工作考核考評和責任落實;縣農業農村局負責牽頭調度村集體經濟發展日常工作,對標省、市工作要求,抓好工作落實。各成員單位結合自身工作實際,負責制定本單位本行業扶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具體實施方案,為鞏固村集體經濟發展成果、拓寬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等提供支持與服務,推動人、財、物等各類資源向村集體經濟發展傾斜。各鄉鎮要參照縣級成立的工作機構,明確人員具體負責村集體經濟發展工作,加強工作調度,健全工作機制,確保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工作如期達到目標。
縣委組織部:負責抓黨建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的培養選拔和管理監督,協調推進集體經濟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協調做好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工作考核。
縣發改委: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納入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指導相關部門和鄉鎮重點申報一批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提供政策和項目支持。
縣自然資源局:負責加大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項目支持力度,對村發展村集體經濟建設用地進行規劃,支持村集體依法按規劃使用土地開展生產和經營。用好“增減掛鉤”和耕地占補指標交易等政策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土地綜合整治等相關工程項目建設。
縣農業農村局:牽頭組織相關單位對村級“三資”(資源、資金、資產)進行清理,登記和管理,逐村建立“三資”臺賬,規范村級“三資”財務監督管理,做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調度、協調、考核等日常工作。
縣財政局:負責籌措資金、審核資金分配建議方案和下達資金,指導行業主管部門加強資金監管和績效管理。
縣金融監管支局:引導金融機構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或參股的項目提供優質金融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在簡化審批手續、降低貸款成本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將依法取得法人資格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納入評級授信范圍,并提供信貸支持;加強農村融資擔保體系建設,擴大農村集體資產抵押物擔保物范圍,鼓勵開展生產設施、集體股權等抵押貸款。
縣林業局:負責研究制定支持農村集體林地發展的措施,指導和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創辦現代林業核心示范區。指導村集體經濟組織利用林地資源發展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森林旅游、林產品加工等綠色強村富民產業。負責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涉林類)建設和發展給予指導、扶持和服務。組織林業科技特派員開展林業科普惠農增收活動。同時,要指導鄉鎮、村科學統計國儲林收入與利益分紅,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其他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負責研究制定支持脫貧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措施。
(二)加強監督管理
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強化日常的督促檢查,縣委縣政府督查室要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列入重要督查事項,認真督促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情況,村級賬戶上的資金情況、產業發展情況等,各鄉鎮必須加強對本轄區內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經營的項目資金進行監督管理,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和財務管理制度。強化村級理財小組的監督作用,村級資金嚴格執行“村財鄉管”,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機制,實行財務公開個項目公示,接受村民監督。確保資金使用合理規范,對造成村級集體經濟流失的,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三)強化正向激勵
結合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考核、“兩優一先”評選、鄉村振興模范黨組織和鄉村振興擔當作為好支書選樹等,積極選樹、評選表彰一批對發展村集體經濟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黨員干部。由縣財政安排資金,對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年增幅超過 10%的村,給予 0.5 萬元獎勵;對年增幅超過 15%的村,給予 1 萬元獎勵;對年增幅超過 20%的村,給予 1.5 萬元獎勵(不含上級財政資金補助扶持增長部分)。兌現落實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增長獎勵辦法,允許村集體執行“四議兩公開”程序,經鄉鎮黨委審核、村級公示后,提取不超過年度新增經營性收入部分的 20%,獎勵領取固定報酬、對本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有貢獻的村干部(不含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和下派干部),每人年獎勵金額不超過本人年基本報酬的 1/3或不超過四個月基本報酬。
(四)嚴格考核問效
鄉鎮黨委要切實履行好主體責任,對預計完成年度目標有困難的村,要建立工作臺賬,由鄉鎮層面統籌相關資源,堅持每月調度,確保如期實現各項目標任務。村級黨組織和村“兩委”干部要發揮好主觀能動性,主動謀劃找路子、主動出擊找市場,增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主動性、積極性。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納入鄉鎮年度高質量考核、黨的建設成效考核指標,作為鄉鎮黨委書記和村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的重要內容,列入領導班子考核內容,作為評價領導班子、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考核等次和領導干部評先評優、職級晉升及提拔重用的重要參考。對未完成年度集體經濟發展任務、經營活動收入占經營性收入比重低于 30%的村,村級班子和駐村工作隊年度考核不得評為“好”等次,村黨組織書記和駐村第一書記年度考核不得評為“優秀”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