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縣委、縣政府堅強領導下,縣農業農村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上級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決策部署,把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有力有序推進各項工作并取得積極成效。興國縣在2023年度省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考核中被評為“好”的等次,已連續七年“好”;在2023年度省級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績效評價考核被評為“A級”等次,連續兩年全省排名第一;在2023年度全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績考核中被評為“優秀”等次,全省排名第十二;在2023年度贛州市縣(市、區)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評議考核中被評為“A級”等次;獲批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縣;代表江西省參加中國村廚村藝大曬國曬活動,代表菜品-四星望月獲得特色名菜金獎,江西興國四星望月隊獲得村廚金獎,興國縣農業農村局獲得優秀組織獎;同時,榮獲江西省長江十年禁漁“三年強基礎”先進集體;在贛州市第五屆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技能大比武競賽中獲三等獎;“興國縣川江獸藥經營部城西店經營假獸藥案”先后入選省、市農業行政處罰優秀案卷名單。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2024年工作進展
1.穩產保供根基筑牢。圍繞全面保障糧食安全,建設高標準農田4萬畝,全縣農機總動力達34.94萬千瓦,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2.9%,糧食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全縣種植糧食作物85.76萬畝,預計產量27.83萬噸,均超任務數,在2023年全省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中被評為“優秀”等次。扎實推進油菜生產,春收油菜籽3878.8噸,冬種油菜5.81萬畝、任務完成率129.67%。同時,加速推進糧食應急儲備庫建設,強化糧食流通領域監督檢查,切實保障糧農利益。
2.脫貧成果持續鞏固。嚴格落實“每月監測會商、每月信息比對、每月研判處置”工作機制,完善“三線”常態化監測預警,做到應納盡納。開展2024年度防止返貧監測幫扶集中排查農戶19.35萬戶。截至目前,全縣監測對象3109戶13147人,已消除風險1850戶7827人;新增監測對象382戶1613人,消除風險396戶1739人。緊盯“四保障”和飲水安全開展常態監測,加強易地搬遷安置點管理,發現問題動態清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爭取各級財政銜接資金3.2億元,其中用于產業發展1.23億元。發放到戶類產業獎補4126.3萬元,新增脫貧人口小額信貸6463.34萬元。
3.優勢產業加快集聚。圍繞“135+N”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布局,加速推動擴面、提質、補鏈。新植蘆筍1000畝,新造油茶2.01萬畝,九山生姜面積達5000畝,臍橙面積達17萬畝,收購煙葉2.83萬擔,加大畜牧建成投產,家禽預計出籠1272.45萬羽。新增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2家,新增銷售額超億元的農業企業2家。九山生姜精深加工、回味一夢食品建成投產,不斷補齊農產品精深加工短板。新認證綠色有機農產品37個、富硒農產品3個、“圳品”1個,新創建省級全產業鏈示范基地2家、市級富硒設施蔬菜標準園1家,富硒生姜獲評十大“贛南硒品”,太秋甜柿榮獲2024年度中國農民豐收節暨華東區太秋甜柿優質產品鑒評會金獎,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推動縣內農特產品在“贛品入灣”農產品產銷對接會、“中國農民豐收節”江西活動等各類展會集中亮相。成功舉辦首屆油菜花文化節,同步網絡直播觀看人數超700萬人次,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
4.和美鄉村宜居宜業。深入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投入資金5230萬元,高品質建設3條“四融一共”和美鄉村示范帶和4個精品點,龍口鎮睦埠村入選省2024年度“美麗村莊”建設優秀案例。全力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完成新改建農村戶廁500戶、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達99.43%,投入6113萬元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加大清掃、清運力度,用好“萬村碼上通”5G+長效管護平臺,全縣鄉村面貌顯著提升,《刷新“顏值”,匯聚“人氣”》經驗做法在《農民日報》刊發。
5.高質量發展活力迸發。持續優化農村宅基地審批流程,全縣累計審批宅基地367宗、面積65.88畝,全面完成114個“宅改”試點村建設。因地制宜盤活利用閑置住房和宅基地1386宗、面積370.66畝,激發鄉村發展新活力。農業生產“大托管”改革試點擴大到133個村、示范面積11.79萬畝,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水平。社富鄉蓮花塘獲授國家級“珍稀瀕危種質資源野生莼菜原生境保護點”,興國縣良村鎮創建“雞—稻—菇”循環農業全國科技小院,國康集團獲批設立省級蘆筍科技小院,興國蘆筍入選省級農業科技綜合體建設名單,科技支撐能力不斷提升。
6.農業綠色持續發展。全面完成中央環保督察36件涉農信訪件整改,畜禽養殖污染摸排的1051個問題已全部完成整改。回收處置農藥化肥包裝廢棄物和廢舊農膜107.69噸。投入資金266.11萬元,嚴格按要求做好5877.98畝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加強1119.28畝嚴格管控區的巡查監管。扎實推進農業清潔生產,發布病蟲情報15期,創建綠色防控示范區7個、核心示范面積2550畝,持續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
7.集中整治走深走實。圍繞全縣“6+1+1”項目化整治工作布局,緊扣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急難愁盼等問題,扎實推進農村集體“三資”、農民專業合作社、高標準農田建設等11個重點集中整治。截止12月2日,全局共排查出各類問題1469個,已完成整改1176個、整改完成率80.05%;移送紀檢部門問題線索102條,推動解決民生實事79個,完善相關規章制度18項,著力解決了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二、存在的問題
1.生豬產能下降明顯。因近年生豬出欄價格總體保持低位運行,導致經營主體養殖信心嚴重受挫。再加上環保壓力持續加大等各方面原因,導致今年的生豬出欄量明顯下降,與去年同期相比預計減少22.72%。
2.產業效能有待提升。我縣龍頭企業不大不強,農業生產基地小而散,集約化經營程度偏低,產業鏈不長,大部分農產品還是以生鮮銷售為主,產品附加值不高,大部分產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場認可度還不高。
3.鄉村建設品質不高。有的鄉鎮對“四融一共”和美鄉村建設的認識還有偏差,對村莊文化特色挖掘不足,“融合”發展理念樹得不牢,聯動推進鄉村建設、鄉村產業發展、鄉村治理還有差距。
三、2025年工作計劃
下一步,我局將全面落實中央、省、市、縣決策部署,聚焦糧食生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產業發展等重點工作,抓好鞏固提升,確保各項工作落到落實、再上新臺階。
1.堅決抓牢糧食安全生產。全力抓好冬種油菜田間管理,并結合冬耕冬種,提前謀劃部署2025年早稻種植主體、種植面積和種植地塊,為奪取2025年糧食豐收打下堅實基礎。有序推進2024年度4.0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兩個中心”市場化運營管理,不斷優化糧食生產基礎條件。結合我縣實際,出臺惠農促糧政策,大力培育種糧大戶,采取強有力措施防止耕地拋荒撂荒,加大優質品種試驗示范推廣,提升種糧效益,力爭全縣糧食種植80萬畝、年總產量26萬噸以上。同時,全力全速推進糧食應急儲備庫建設,持續加強糧油流通監督管理,全面提升糧食安全保障水平。
2.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抓實防貧監測幫扶,高效運行“三線預警”機制,動態清零“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水平問題,永久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突出關注“兩類增收重點對象”,全力抓好促進脫貧人口增收。強化易地搬遷后續幫扶,運用“專章通辦”機制,健全安置地遷出地“雙向落實”制度,確保搬遷群眾在鄉村全面振興的進程中不掉隊、同發展。落實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于產業發展比重不低于60%要求,加大開發式幫扶力度,支持發展特色產業、開展技能培訓、組織轉移就業等,增強“造血”能力。全面對照2024年度國家和省考核評估反饋問題整改工作方案和問題整改清單要求,強化問題整改,健全長效機制,鞏固整改成果。
3.持續發力推動產業興旺。圍繞促進“135+N”農業產業提質增效,持續加強老舊蔬菜基地改造提升和本地菜農培育,發展集約化、標準化種養,力爭新植蘆筍面積1000畝、辣椒面積2000畝,因地制宜壯大茶葉、臍橙、油茶等產業,夯實產業基礎。圍繞特色農業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深入實施灰鵝振興計劃,加快富硒蘆筍精深加工建設,做大做強農產品精深加工,健全農業全產業鏈。堅持品牌強農戰略,進一步提升蘆筍、生姜、甜柿、黃元米果、紅薯干等農特產品知名度,做好向“興”而行土特產文章。積極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培育農村電商、直播帶貨、鄉村旅游、農業研學、民宿經濟等新業態,做活做精鄉村服務業。
4.齊心聚力建設秀美鄉村。接續推進高興至崇賢齊分、興蓮官田至古龍崗寨上、杰村含田至社富五龍等3條“四融一共”和美鄉村示范帶建設,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與生活污水治理有機銜接,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覆蓋率達99.44%。同時,堅持建管并重,持續抓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展圩鎮、村莊、干道沿線等重點區域人居環境集中攻堅整治,壓緊壓實全縣1469個“1+1+1+N”網格長效管護責任,推動鄉村面貌實現持久精美。
5.穩步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加強《江西省農村村民自建房管理辦法》《贛州市農村住房建設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宣傳解讀,全面梳理推廣宅基地試點做法、改革成效和實踐經驗,促進農村村民建房規范有序。加強農村集體“三資”信息化管理,充分平臺功能進行動態管理和實時監控,及時反饋處理各類問題,提升農村集體“三資”規范化水平。同時,持續深化農業生產“大托管”服務改革,有序擴大試點范圍,加快推動農戶土地流轉到村集體,大力推行農業生產綜合托管或全程托管,著力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規模化、機械化、市場化水平。
6.堅持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認真抓好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加強對畜禽養殖場戶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技術指導和巡查監管,不斷提升糞污資源化利用率,實現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齊頭并進。全面加強受污染耕地治理,集成推廣專業化統防統治、科學安全用藥、配方施肥等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持續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擦亮綠美鄉村生態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