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監管平臺 筑牢農安防線
興國縣全力推進農產品大數據智慧監管平臺工作
近年來,興國縣深入貫徹落實省、市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部署要求,嚴格按照新《農安法》相關規定,扎實開展食用農產品“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三年行動,做到全方位監管,產品帶證上市,全力推進大數據智慧監管平臺的推廣應用,保障了全縣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在目前全省、全市農產品大數據智慧監管平臺工作上排名前列。主要工作做法是: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強監管隊伍。從縣農業農村局主要領導,到分管領導,持續重視農產品大數據智慧監管平臺工作。一是將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納入全縣鄉村振興考核重要內容之一,堅持定期召開鄉鎮分管領導、監管員、快檢員會議,調度安排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對監管工作落后的鄉鎮及時提醒,進一步壓緊壓實鄉鎮工作責任,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二是圍繞提升監管質效,建立了興國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平臺指揮調度中心,延升開通了25個鄉鎮大數據智慧監管平臺賬號,配齊了平板電腦,積極推廣膠體金農獸殘快速檢測,規范加強鄉鎮檢測室建設。三是配強鄉鎮工作隊伍。通過督促各鄉鎮及時補充一名以上的年輕干部進入質檢隊伍,全縣入網“五員”監管人員達634名,有效解決各鄉鎮監管員、快檢員年齡大、技能參差不齊的問題。
二、強化宣傳培訓,創建“農安”氛圍。自年初開始,縣農產品與糧油檢驗檢測站建立健全包鄉聯系鄉鎮制度,縣站工作人員常態化深入農產品生產企業(基地),既宣傳普及用藥安全知識,又鼓勵指導農產品生產企業開展綠色、有機等認證。同時,聘請第三方專業人員對縣、鄉、企業人員進行大數據智慧監管平臺評價規則培訓,讓縣、鄉、企工作人員明晰工作任務目標,熟悉操作檢驗檢測能力。同時,借助省、市例行抽樣和執法監督抽樣契機,加大對禁限用農藥、安全間隔期、帶證上市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另外,充分發揮興江、杰村等7個鄉鎮星級檢測站的示范帶動作用,引領和提升各鄉鎮和農產品生產主體安全意識。
三、摸清全縣“家底”,嚴格規范行為。聯合縣局種植業、養殖業、果茶發展服務中心等部門、股室,對全縣農產品生產企業(基地)進行地毯式摸排,做到大數據監管備案主體“應納盡納”,目前全縣備案主體有280家,考核主體229家。持續加強監管巡查,對農業生產主體的事前、事中、事后監管,進一步完善農產品生產企業、基地的“三前環節”管理,督促農產品生產主體落實“區塊鏈溯源+合格證”合二為一開具模式,規范“四必鏈”等生產行為。截至5月29日,全縣開展巡查巡檢234次,備案主體巡檢任務完成率49.6%、企業生產經營問題發現率26.1%、可追溯企業214家、可追溯產品303個、區域內企業合格證開具率81.8%、區域內企業產品合格證“四必鏈”信息完整率67.4%、區域內企業合格證當年出具數量19.2939萬張、建立電子生產記錄企業207家。
四、緊盯重點領域,開展排查整治。盯緊豇豆、韭菜、禽蛋、禽肉、畜肉、淡水魚類等重點農產品,縣里及時印發《興國縣豇豆農藥殘留突出問題攻堅治理方案的通知》、《關于做好豇豆種植情況摸排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按照分片包鄉及縣、鄉、村三級聯動等制度,壓實屬地責任,扎實開展豇豆等重點農產品農藥殘留整治。同時,對核實上報的畜禽屠宰場、種植和水產收購商,納入大數據平臺收購商專區。還根據《水產養殖重點品種藥物殘留突出問題攻堅治理方案》要求,及時對7個重點品種養殖主體名錄進行摸排,如實填報50畝以上水產養殖主體信息,悉數錄入大數據平臺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