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國家、省、市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堅行動計劃,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縣委縣政府工作部署,扎實推進我縣“十四五”時期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工作,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遵循預防為主、治理為要、監管為重的防控理念,按照重點拔除、逐步壓縮、全面控制的目標要求,強化疫情監測、疫源管控、疫情除治和生態修復等防控措施,突出防控重點、統籌兼顧全域,實行疫情分區分級管理、科學精準施策,有效遏制疫情快速蔓延態勢,維護我縣生態安全,為筑牢我國南方區重要生態屏障貢獻力量。
二、行動目標
(一)總體目標。控制疫情增量,新發疫情實現早發現、早報告、早除治、早拔除;消減疫情存量,實現控制一批、壓縮一批、拔除一批。到2025年末,均福山核心景區實現無疫情;興贛高速、昌贛高鐵等重要通道沿線和中心城區周邊等生態區域疫情顯著下降;全縣病枯死松樹和疫情發生面積實現雙下降;拔除瀲江鎮下渡村、五里亭村、睦敬村、聯群村、貓嶺村5個村級疫點,鄉鎮疫區數量控制在2020年水平及以下,松林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明顯改善,抗病能力顯著增強。
(二)鄉鎮目標。以2020年秋季普查數據為基準,設定鄉鎮目標。到2025年,尚未發生疫情的行政村,力爭不發生疫情;2023年秋季普查之前的新發村級疫點,3年內實現無疫情;2023年秋季普查及以后的新發村級疫點,1年內實現無疫情。2025年瀲江鎮實現疫情拔除。已發生疫情的疫點數量控制在7個(村級疫點67個)及以下,疫情發生面積控制在16.78萬畝及以下,以間伐改造、調整樹種改造、更替改造、疫木強度清理撫育等方式,生態修復面積達15.28萬畝及以上,并守住均福山核心景區重點區域疫情防控底線。
三、行動區劃
(一)劃分標準。按照分區分級管理要求,結合我縣疫情實際和松林分布狀況,將全縣松林分布區域劃分為重型疫點、輕型疫點和非疫點三類。以防控目標為導向,將同時具備以下三個及以上條件的村,即以松科類為優勢樹種(60%)以上松林面積≥4000畝、疫情發生小班數量≥3個、疫情發生面積≥200畝、病死(枯死)松樹數量≥150株的村(居委會)劃為重型疫點;否則劃為輕型疫點。將未發生疫情的鄉鎮劃為非疫點,其中具有重要生態、經濟、文化等價值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劃為重點預防區。將全縣重要景區景點、主要通道沿線、重大項目等劃分為重點區域,進行重點治理和保護。
(二)劃分結果。根據2020年秋季普查結果,全縣共有72個村級疫點,疫情發生面積17.68萬畝。以此為基礎底數,結合2021年各鄉鎮疫情上報最新數據及區劃結果,將全縣疫情發生行政村劃分重型疫點68個(村級)和輕型疫點4個(村級),其余行政村為非疫點;將未發生疫情的行政村劃分預防區。將尚未發生疫情的均福山森林公園劃為重點預防區。將需要重點保護的均福山森林公園、園嶺森林公園,各鄉鎮轄區內高速、高鐵、鐵路等重要通道沿線,以及縣城、縣經開區、鄉鎮街道等周邊區域等劃分為重點區域。
四、行動內容
以五年攻堅行動計劃目標為導向,根據區劃結果,結合全縣疫情和林情實際,按照以疫木清理為核心,以媒介松褐天牛防治為輔助,以間伐改造、調整樹種改造、更替改造和疫木強度清理撫育等方式措施為根本的防控思路,突出落實“清(疫木清理)、保(打孔注藥保護)、改(更替改造、間伐改造、調整樹種改造)、封(封山育林和疫情封鎖)、補(補植補造)、防(媒介天牛防治)、查(檢疫檢查和疫情監測巡查)”七項技術措施,全面實施疫情分區分級和分類施策治理。
(一)重點區域保衛戰。以重要風景名勝區核心區和重要生態核心區實現無疫情為目標,持續實施均福山風景名勝區,以及轄區高鐵高速沿線和縣城周邊等重點區域保衛戰。堅持預防與除治并重,突出抓好“清”、“保”、“防”、“補”、“查”五項技術措施。一是堅持開展“清”、“保”、“防”的措施。按照“自上而下,由內向外,常態化除治”的防控原則,通過全面清除病枯死松樹、打孔注藥保護重點優勢木與名松古松,以及應用天敵防治松褐天牛等綜合措施,逐步壓縮殲滅疫情,最終實現無疫情。二是堅持開展“補”的措施。按照宜樹則樹、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原則,對生態脆弱區或采伐力度大、造成林分密度下降明顯的區域,進行補植補造,完善松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增強抵抗松材線蟲病的能力。三是堅持開展“查”的措施。加強檢疫檢查、疫情封鎖、誘捕監測和全域巡查,對病枯死樹適時開展常態化清理。
(二)重型疫點攻堅戰。重型疫點要實施內防擴散、外防輸出、全面攻堅策略,以全面壓縮疫情、減少疫情發生面積及生態災害損失為目標,按照“由外向內、先輕后重、先易后難、先重點后一般”原則開展疫木清理,逐步壓縮疫情。突出“改”、“補”、“防”、“封”四項技術措施。一是實施“改”、“補”的措施。實施以間伐改造、調整樹種改造、更替改造、補植補造和疫木強度清理撫育等方式措施修復生態,對于疫情嚴重發生、病枯死松樹占比高的松林,原則上應列入皆伐更新年度計劃,但要求保留闊葉樹并當年更新造林;對于疫情嚴重發生的針闊混交林,原則上應強度擇伐其疫情小班內的所有疫木,以加快疫情壓縮、拔除進程,但要求選留目標樹種并及時補植闊葉樹種。二是對病枯死松樹清理較多的中心區域,適當采取“防”的技術措施。通過設置誘木、誘捕器等防治媒介松褐天牛,最大限度減少松褐天牛種群密度。三是科學實施“封”的措施。對符合人跡罕至偏遠、疫木清理難度大等條件松林,在能夠確保疫木不流失的前提下,可實施“封”的措施,實行先封后伐,并對“封”的區域及時采取釋放天敵、注干施藥等措施以降低松褐天牛密度,重要生態區、重要通道沿線不得實施“封”的措施。
(三)輕型疫點殲滅戰。輕型疫點要實施外防輸入、內防擴散、集中殲滅策略,實現鄉鎮無疫情為目標,突出“清”、“保”、“改”、“補”四項技術措施。一是突出“清”、“保”的措施。建立疫木常態化除治與集中清理相結合的工作機制,“清”要求全面強度清理所有的病枯死松樹、衰弱松樹、被壓松木,火燒松木、森林撫育間伐下來的松樹,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項目伐倒的松樹;“保”要求對重點區域、疫情發生小班的優勢松樹和選留的目標松樹注干打藥保護。二是突出“改”、“補”的措施。優先將疫情防控納入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等生態工程項目,重點實施疫情小班的塊狀松林皆伐及更新造林,以及疫木伐弱留強、伐劣留優的強度清理撫育,并適當增補珍貴化、彩化、美化等多種闊葉樹種。
(四)預防區域阻擊戰。一般預防區和非疫點鄉鎮的疫情防控,應以嚴防疫情傳入為目標,在對生態地位重要、立地條件差的退化次生林采取封禁并輔以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措施的基礎上,著重突出“查”、“改”、“補”的防控措施。一是“查”的措施。強化疫情封鎖和檢疫阻截,加大對非法采伐、運輸、加工、經營和使用疫木行為的查處力度,加大對工業園區松科植物及其制品的檢疫復檢頻次,加強林地重大建設項目設施設備包裝材料的落地復檢;加大疫情監測調查力度,實行疫情監測調查及抽樣檢驗常態化,確保第一時間檢測鑒定發現疫情、第一時間除治管控根除疫情。二是“改”和“補”的措施。加強對低質低效林的更替改造,間伐改造、調整樹種改造和補植改造,加快松林結構改善,促進森林健康。加大疫情毗鄰區域優勢松樹保護力度,通過打孔注藥和釋放天敵等方式,降低疫情傳入風險。
五、行動措施
(一)健全監測網絡。建立健全疫情監測網格化管理體系,落實以小班為單位的精細化疫情監測,做到監測范圍全覆蓋,及時準確掌握疫情發生動態和底數。強化疫情信息核實核查,嚴格執行新發疫情應急報告制度,做好疫情信息依法公開,確保疫情及時發現、及時除治、及時拔除。強化對疫木清理、疫木運輸、無害化處理、安全利用等各環節全過程監督管理,嚴厲打擊非法采伐、收購、運輸、加工、經營和使用疫木及其制品等行為,嚴防疫情人為傳播。
(二)提升除治質量。健全和規范疫木集中清理與常態化清理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在重點地區、重要通道等區域,有條件的實施疫木常態化清理。常態化清理需按照當日采伐疫木當日山場就地粉碎(削片)或燒毀的要求進行處置,嚴禁清理的疫木運至或途徑非疫點鄉鎮和非疫點村級行政區,確保病枯死樹伐除到位、疫木處置到位、伐樁處理到位、枝椏清理到位。
(三)加快生態修復。加大低效松林改造力度,優先將疫情防控納入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低質低效林改造、更新采伐等項目,加大對脆弱松林生態系統結構的調整改善力度,原則上要求以間伐改造、調整樹種改造、更替改造和疫木強度清理撫育等方式措施為主的生態修復面積占年度疫情面積的20%及以上。此外,對未染疫松林,在確保監管到位的前提下,有計劃加大林分改造力度。
(四)廣泛宣傳引導。加強輿論宣傳引導,通過新聞媒體和互聯網等多種渠道,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教育,普及松材線蟲病疫情危害和防控方式,充分發揮各類媒體、公益組織的公眾參與、輿論監督等積極作用,引導全社會積極參與到疫情防控中來,形成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圍。
六、工作要求
(一)壓實防控責任。按照“黨委領導、黨政同責、部門協同、屬地負責”的要求,全面落實各級林長的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主體責任,切實落實相關部門單位責任,確保防控目標、任務、資金、責任和措施“五落實”。全面落實疫情除治監管主要責任人和直接責任人制度,并以責任書或合同形式明確除治現場監管責任。強化縣、鄉之間和部門之間的聯防協作,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防控工作格局。
(二)創新工作機制。系統總結疫情防控工作經驗和教訓,創新建立疫情防控科學決策、疫情監測、疫木管控、疫木清理、生態修復、除治監理、聯防聯控、績效評價等各環節各方面的工作機制。鼓勵鄉鎮在疫情調查監測、除治績效承包、疫情除治監理、防控成效評價等方面實行政府購買服務,切實提高疫情除治工作成效。
(三)多方籌措資金。五年攻堅行動期內,縣本級財政每年安排一定資金支持疫情防控。各鄉鎮要將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強化防控資金使用管理績效評價,實行防控經費補助與防控成效掛鉤。推動優化森林保險制度,完善疫情防控保險機制,拓寬疫情防控資金投入渠道;用好用活用足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防治補助資金和低質低效林改造、油茶、森林撫育等林業項目資金。集中支持重型疫點壓縮疫情、輕型疫區消滅疫情、重點預防區阻截疫情等攻堅行動,不斷提高疫情防控績效。
(四)強化督導考核。采取督導檢查、明查暗訪和交叉互檢等方式,對疫情監測、檢疫封鎖、山場除治、疫木處理等關鍵環節進行全過程監管,并通過林長制、縣松材線蟲等重大外來生物災害預防和除治工作辦公室發布通報。縣政府將對各鄉鎮年度防控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納入高質量發展、林長制等考核考評指標體系。同時,建立獎懲機制,對取得顯著成績的給予表揚獎勵;對履責不到位的實施重點管理;對造成重、特大生態環境損害事件的,依法依規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五)制定防控計劃。各鄉鎮要按照本行動計劃確定的總體目標和分鄉鎮目標,做到目標任務逐級分解,指標進度科學安排,防控職責明確到位。同時,要切實抓好五年攻堅行動貫徹落實及年度執行情況自評,于每年12月5日前以鄉鎮政府名義向縣松材線蟲病等重大外來生物災害預防和除治工作指揮部報送年度行動實施情況,并按要求做好2023年中期評估、2025年目標考核工作。
附件:1.興國縣疫情防控攻堅行動2025年疫情應控指標目標
2.興國縣疫情防控五年攻堅行動疫點類型區劃
3.興國縣疫情防控五年攻堅行動重點預防區和重點區域
附件1
興國縣疫情防控攻堅行動2025年疫情
應控指標目標
序號 |
鄉鎮疫點 |
村級疫點 |
疫情發生面積(萬畝) |
生態修復面積(萬畝) |
重點區域疫情防控底線目標 |
永豐鎮 |
≤8 |
≤3.197 |
≥3.02 |
|
|
2 |
埠頭鄉 |
≤12 |
≤2.174 |
≥2.17 |
|
3 |
均村鄉 |
≤13 |
≤2.641 |
≥2.41 |
|
4 |
龍口鎮 |
≤10 |
≤3.163 |
≥2.92 |
|
5 |
杰村鄉 |
≤9 |
≤1.547 |
≥1.22 |
|
6 |
隆坪鄉 |
≤8 |
≤2.438 |
≥1.86 |
|
7 |
社富鄉 |
≤7 |
≤1.616 |
≥1.48 |
|
8 |
瀲江鎮 |
0 |
0.000 |
≥0.20 |
拔除村級疫點五里亭村、下渡村、貓嶺村、睦敬村、聯群村5個村級疫點 |
9 |
均福山森林公園 |
|
|
|
均福山森林公園核心景區實現無疫情 |
合計 |
≤67 |
≤16.776 |
≥15.28 |
|
附件2
興國縣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堅行動
疫點類型區劃
鄉鎮 |
疫點(村級)類型及數量 |
拔除村級疫點村名稱 |
數量(個) |
|||
重型疫點(村級) |
數量(個) |
輕型疫點(村級) |
數量(個) |
|||
永豐鎮 |
蕉溪村、荷嶺村、船溪村、永豐村、豪溪村、果溪村、馬良村、西江村 |
8 |
|
|
|
|
埠頭鄉 |
程水村、楓林村、龍砂村、渣江村、西霞村、蕉田村、埠頭村、旺口村、垓上村、玉口村、鳳崗村、廖溪村 |
12 |
|
|
|
|
均村鄉 |
上達村、三坑村、長竹村、石溪村、石門村、均村村、茂塅村、東方村、小章村、黃田村、章貢村、東山村、中坊村 |
13 |
|
|
|
|
龍口鎮 |
來溪村、都田村、文院村、中嶺村、蘆溪村、龍口村、豐溪村、睦埠村、留村村、嶂下村 |
10 |
|
|
|
|
杰村鄉 |
含田村、古鏡村、杰村村、和平村、韶溪村、白石村、橫江村、里豐村、曾田村 |
9 |
|
|
|
|
隆坪鄉 |
隆坪村、牛逕村、吾里村、龍下村、蘭溪村、咸壇村、熬源村、高園村 |
8 |
|
|
|
|
社富鄉 |
鷺溪村、紙幫村、橫溪村、東韶村、社富村、稠村村、桂江村 |
7 |
|
|
|
|
瀲江鎮 |
貓嶺村 |
1 |
五里亭村、下渡村、睦敬村、聯群村 |
4 |
五里亭村、下渡村、睦敬村、聯群村、貓嶺村 |
5 |
合計 |
|
68 |
|
4 |
|
5 |
附件3
興國縣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堅行動重點預防區和重點區域
重點預防區 |
重點區域 |
均福山森林公園 |
一、重要生態區:均福山森林公園、園嶺森林公園。 二、各鄉鎮轄區內高速、高鐵、鐵路等重要通道沿線。 三、縣城、縣經開區、鄉鎮街道等周邊區域。 |